【www.justzx.com--调研报告】

篇一: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告 当今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及分析:我们的报告共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留守老人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

四、农村治安问题

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

第一章 留守老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

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

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

要举措。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

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

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 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一、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

1、劳动强度普遍较大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

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

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

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农村,83%的

“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

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

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

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

已晚。据统计,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

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

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儿

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

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 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

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

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

籍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

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

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

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

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

年组织,老人们一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而一些老人

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

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

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

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

犯罪的防范意识,以及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于同“留守老人”联系所致。此外,一些“留

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涵义及其原因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

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那么究竟何为“留守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

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

缺乏社会保障、工资偏低与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

(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

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他们是

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

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现,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

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原因不外三个: 一是计划生育国策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

长,使农村家庭向小型发展,原来供养老人养老的家庭模型正在巨变,“银发浪潮”已经到来。

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

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

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

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及大中城市流转。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

会,子女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东西部差篇

二: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农村医疗卫生、生活状况及生产劳动方式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可以达到温饱有余,有的已经迈入了小康。 从从业情

况看,农民除了在家务工务农外,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快速调

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

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

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从人口结构的总体情况看,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偏大,老龄人口比例高,老人赡养比和孩

子抚养比都比较高,家庭负担重。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

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

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二)医疗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2006年的两会上,看病难,看病贵与教育问题等一起成为两会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

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快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随后媒体披露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

院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天价医疗事件,在全国引发轰动,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加大了对当今我

国医疗卫生现状的报道,一时间医疗卫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媒体揭露出来

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使大家真正意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到了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

提高乃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三)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

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

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 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

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

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准备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半结构访谈调查:

3.文献资料

本研究收集的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卫生管理和医院经营决策数字依据,第三次国家卫生

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等相关文献。

第二章数据的分析研究

一、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调查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地域广阔。农民在国家的各方面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

一个群体。当前国家正在实行的医疗改革的政策也逐渐向基层农村倾斜。了解农村医疗现状

和农民对医疗改革的反馈,进而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对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有着重

要作用。

(一)村级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① 由于私人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一般村民都会选择去这些私人诊

所和卫生站,并且与公立医院相比,私人诊所价格相对较低,距离也比较近,可及性更强一

些。但是其医疗水平普遍不高,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② 从诊所的收入结构看,诊所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7%,治疗

收入占14.4%,疾病预防收入占2.2%。村级诊所一般都是营利的,70%的村级诊所年收入

在2万元以下。

③ 从村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评价看,私人诊所在方便性、态度方面的得分最高,其次

是村卫生室;在价格方面,私人诊所的评价略低于村卫生室,但二者也都好于乡镇卫生院、

县以及县以上医院,只是在质量方面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相对较差,比不上乡镇卫生院和其

它更高一级的医院。县以及县以上医院最不方便,价格相对也最高,但质量好。乡镇卫生院

的价格和质量都最不令人满意,在方便性上比不上村级诊所,质量方面也与县以及县以上医

院有较大的距离,只略好于私人诊所及卫生室。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但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其中实行合作

医疗的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经济

实力比较雄厚,各级政府的补贴能到位,农民也有能力负担自己应该分摊的费用,所以合作

医疗资金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筹集起来;另一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合作医疗在资金筹集上

有的达到了政策规定的最低标准,有的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 首先合作医疗的实行,关键还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合作医疗

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都有较大影响。其次是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问题,很多地方过去都实行过合作医疗制度,不少人认为,

过去的合作医疗之所以会失败,管理不善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合作医疗同样存在着

管理问题,管理对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对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两者相互补充而不可替代。我们认为,拆迁

农民生活方式得以转变的客观条件就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例如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为农民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享受到诸如现代交通、通讯、教育、文

化娱乐等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等。 消费结构的复杂性。城市生活新增物业、燃料等费用的支出,而且水电、教育、交通等

费用增加,消费结构日益复杂,必然决定农民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城市作为文化中心,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各小区也都建有棋牌室、

健身房等设施,农民的业余活动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1)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分散的村落组织到集中的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例如垃圾处理统一化,治安管理规范化,绿化种植花园化等等,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生

活质量。

(2)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是生活过得更舒适:在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国,农民

离开土地,也就意味着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青壮年可以一心一意地工作,紧

张劳累了一天之后,心无挂碍;老年人的生活则更为舒适,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三五一

群或唠家常,或打牌搓麻将,不亦乐乎。其次,娱乐活动更丰富多彩:在集中的居民小区,

建设娱乐设施、锻炼器材更为方便、安全。再次,医疗、教育环境改善。拆迁户作为城市居

民,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就医更加方便、及时,并能享受城市相对优越的医疗设施;同理,

拆迁户子女在教育上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3)生活理念的变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最大最难最深刻的莫过于观念思想。虽然

还有很多旧的痕迹,但我们也看到了人们生活理念的悄然变化。例如,在农村一些家长对子

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应为他们认为,实在不行还有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但到了城市,就业的

压力迫使他们对教育加大投资,因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问题。

三、对农村生产劳动方式变化的调查 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单一性。这种单一性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言的,是以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状态为考察对

象的。

1.生产方式的单一性。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收入

(例如在工厂打工收入)。由于近年来农业收益相对低下,所以大多数农民以非农业收入为主

要收入。但是主要还是局限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2.投资方式的单一性。农民基本没有现代投资理念,剩余资金主要是存入银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变化很多,主要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收入增加的农民多了。自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以后,农村经济有了

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种粮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重视子女教育的农民多

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手中有了钱后,在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学习更多文化的同时,开始

考虑如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关心时事政策的农民多了。现在村子里都安装了电视,农民获得信息渠道大大增加,所

以他们对国家政策和实事了解关心也增多了。他们不仅说话用词新潮,而且对当前清理拖欠

农民工工资、退耕还林、免征农业税等政策信息、对中央领导关心农民等情况,都非常关心,

并有一定的了解。

(二)具体如下: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

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

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

善。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

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

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

展较快。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

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

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第三章发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

篇二: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段村是距离安国县城二十多里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朴实的农

民,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而这正是新农村建设使该农村有了第二次飞跃式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瓜菜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段村

作为经济作物专业村庄,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瓜菜,但调查表明,不少瓜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大量种植瓜菜,因为不少农民表示除了瓜菜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产业,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 ,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瓜象赌博,全凭靠天气”的局面。(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

(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

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很多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屯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段村的村路,道路硬化

率不是很高,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

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

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

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8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

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

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0、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

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

11、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

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

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

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

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当今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及分析:

我们的报告共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留守老人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

四、农村治安问题

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

第一章 留守老人问题

“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 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一、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

1、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农村,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已晚。据统计,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

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儿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

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

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

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一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以及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于同“留守老人”联系所致。此外,一些“留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涵义及其原因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那么究竟何为“留守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工资偏低与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现,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原因不外三个:

一是计划生育国策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农村家庭向小型发展,原来供养老人养老的家庭模型正在巨变,“银发浪潮”已经到来。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及大中城市流转。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子女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东西部差


查看更多调研报告相关内容,请点击调研报告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