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实施方案】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 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集体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而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又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 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

(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六、主要内容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4、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6、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7、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七、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

1、成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国传统”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二)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各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初中部开始诵读《弟子规》,高中一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老子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孟子》、《诗经》等,至中学毕业完成。

2、校本课程开发: 2010年9月以前完成《〈弟子规〉讲解》、《蒙学旨要》校本课程的开发;2010年底以前完成《国学纲领》这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3、校园文化建设:2010底年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大理石贴壁,设立孔子塑像,校园宣传栏、班级壁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以前,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5年内培养出3—5名校、县级师德典型及以人文性教学为特色的名师。

5、学科渗透:2010年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

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6、2010年9月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创建结束,申报验收,推广成果。

八、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九、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研究室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德育处、团委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此外,学校还将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方面,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具体措施:由校长室动员布置,德育处、团委会组织牵头,学校研究室负责具体教学实施。每逢双周,校园网直播《弟子规》讲解(本学期学完),各年级各班安排双周诵读任务,检查落实;定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举行诸如诵读比赛、讲演竞赛、手抄报评比等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活动;爱老敬老教育社区教学实践活动等。具体操作见行事例------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行事例

第一周 校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第二阶段学习动员 校长室

第二周 弟子规》讲解研究室

第三周 行春祭礼团委会、德育处

第四周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摭谈》讲座研究室

第五周 《弟子规诵读比赛》(初中部) 教导处 第六周 清明节吕集烈士陵园墓地祭扫团委会、德育处 第七周 《中华传统文化概说》讲座 研究室

第八周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竞说(高一年级) 德育处

第九周 纪念屈原诞辰2351周年诗歌创作暨集体朗诵会 团委会 第十二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手抄报评比(高二年级) 教导处 第十三周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讲座 研究室

第十四周红叶社区阳光老年公寓敬老助残 团委会、德育处 第十五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书信大赛团委会 第十六周

“亲情日记”孝心活动汇报交流德育处 《家校连线》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金丰小学2015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怀集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教育活动的通知》和《桥头镇中心小学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在活动开展前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闲蓝胜

副组长:陈永耀

组员:梁美堂 陈良业 各班主任

三、工作目标

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篇目。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

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成就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使学生明确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以“中国传统文化诵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1、学习内容: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选编。

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美术、音乐、体育和写字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组织举行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

五、工作措施

1、学习宣传,营造氛围,定期组织教师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议学习,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和责任。使每一位教师都懂得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意义。

2、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影响学生。

3、加强各项活动的指导和落实,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金丰小学

2015年3月

篇三:儿童与传统文化教育

儿童与传统文化教育:首在立人,人立后凡事举

2015年12月06日 来源:新京报

参加国学诵读的孩子。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办百年,彼时,这份杂志以热情激越的姿态,追求现代与进步;也以极大的勇气,在面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时,选择批判性的审视。鲁迅相信,首在立人,人立后凡事举。而陈独秀则直言:“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一百年之后,“新青年”却遇到了新的困境,告别传统之后,我们该如何寻觅精神的家园,如何带着我们文化的乡愁继续前行,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回应故乡与家园那朝向灵魂的呼唤。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与问题意识,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2015年年底推出了题为“基于儿童本位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论坛,作为国内首个将“儿童本位”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核心论题的论坛,徐冬梅邀请了如黄明雨这样执迷于生命教育的实践者,他致力于以身心灵读物和华德福教育实践,为躁动的社会寻找心灵的方向,2014年创办辛庄师范学校,更是在现实层面探索理想教育的可能性。徐冬梅也邀请了曾国俊,一位成功将华人文化与国际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者,以及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的弟子黄晓丹等。徐冬梅向大家抛出的问题正如论坛题目所示:如何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基于儿童本位,来探索、实践传统文化的教育。

【论坛组织者简介】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根基,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和母语教育改革,努力以教育重建社会。 儿童本位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翁

中国现代儿童观,其实是辛亥革命与五四文化运动的产物。尤其是当年哲学家杜威在中国巡回演讲,大售其“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哲学观,在知识分子心里激起发现人而立人的理想教育情怀。筹备多年之后,1932年中国正式推行的第一个儿童教育课程标准,以杜威的教育哲学为基础,核心理念是尊重儿童,力谋儿童的快乐与幸福。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具有现代视野的知识分子怀着最大的善意,把东瀛与西方的优秀之作,搬入国内,以期为未来主人翁们,滋以更多的养分。与其说是文化上的明察,不如说是爱意切切,为着尚未来到的社会,培养新人,故而敢于肩担重负,抬高文明的底线。

有意思的是,近二十年来在民间所兴起的儿童阅读推广,也是以向外向更远处寻觅为启程,大量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图画书由此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徐冬梅的疑问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真的不能为我们现在的孩子提供成长的养分吗?我们真的不能在过去寻找未来吗?

事实上,每一个民族都会在反复回望中,带着眷恋与爱,接受来自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抚慰,并由此获得极大的力量与理性,为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进行历史的定位,以及意义的诠释。历史学家的因果逻辑,社会改革家们的行动与理念,都不足以支持具体个人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与最感性的生命体验,一个时代的公共激情退潮后,留下的往往是迷惘而疲倦的个人,生命仍然在寻找自己的意义,生活还须继续,而死亡从来不会在生命终点缺席。所谓的传统文化,它所包含的,正是体贴生命经验的所有素材,它不仅意味着前人所创造的文明的高度与深度,更是意味着优雅而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对生命必然要遭遇的黑暗与忧伤的深切叹息,意味着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多元的生命范本。

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与会学者对五四先贤那种告别传统的理念有很多反思,更加认同的是钱穆之谓“对一国以往历史文化有温情与敬意”,一位来自江苏的小学教育者,则以温和抒情的姿态,道出了我们应有的认知:“文字是固态的,叩击人心;文学是液态的,滋润心田;文化是气态的,我们呼吸其中。”传统是我们无从告别的,就像我们无法从心里抹去对家的想象。但是,当生活很多层面都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一个生活于现代的孩子,该如何向传统文化寻觅成长的养分,却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窄化和极端化都是危险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现国学夏令营或是冬令营,参学价格不菲,营地多取景区、名人故居、乡村等幽静处,比如五台山、王船山故居、南岳衡山等,而其学员主要诵读、通背《大学》《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文本,并学习武术基本功,赏析琴棋书画等。对孩子们而言,从应试之下的学校封闭教育中走出来,去往高山乡野赏玩学习,也许不失为有趣之事;对家长们而言,在充满困惑焦灼的教育现状中,国学已然成为望子成龙的民间偏方。章太炎说研究国故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钱基博在《国学必读》一书中则更重人文主义的国学,“发国性之自觉,而纳人生于正轨。”本是带有传统文化乡愁意味的国学热,现在演绎成教育界市场中充满消费意味的热剧,令人惶惑。

更令人忧心的是,以学习传统文化(国故学)为理由,所选择的文本,并不能充分代表传统文化。其中最为人所知并于现代读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弟子规》,在此次论坛上引起了极大争议。徐冬梅在论坛会场做了一个调查,有五分之一的人,认可《弟子规》可以成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文本,其中一位来自四川的小学校长甚至亲自带领学校师生每日诵读《弟子规》,他认为这是向传统文化致敬的一种方式。

作为研究明清文学与文化的青年学者,黄晓丹检索了近年来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论文数据库,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极少有学者讨论《弟子规》,而在2004年左右,对《弟子规》的讨论却出现了一个很高的峰值,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正是如王财贵、净空法师、南怀瑾这样的公共人物在民间推动的读经运动。黄晓丹也检索了清代文献资料库,在《弟子规》成书后,相关文献极其稀少,故而,《弟子规》的作者及其生平仍然处于模糊状态。黄晓丹的结论是,《弟子规》是否能代表传统文化,需要质疑;《弟子规》是否适合给现在的孩子们读,需要重新讨论。

传统文化本身存在很多相互对抗相互补充的因素,而且存在千千万万文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抒写,自由的温暖美好与充满规训的冷酷,都在其中占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我们讨论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时,并为这样的教育选择文本时,“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需要同时考虑。具体至《弟子规》,它所宣扬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样的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经验是格格不入的,现代本质上意味着人的确立,即便在政治层面,我们所追求的也是共和的政体,强调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弟子规》显然把伦理关系推至极端,把生活界限变得狭窄了。

传统文化究竟可以给生命带来怎样的滋养?近代历史上,已经有先贤用生命做出了答复。1929年6月2日,在王国维去世两周年之际,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集资建“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所撰写:“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想要告诉普天下与后人的,只是一件事:王国维用生命与死亡为后人立了的纪念碑,是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这样的精神纪念碑,才有可能成为现代中国人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查看更多实施方案相关内容,请点击实施方案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