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党员相关】

篇一:作文经典事例汇总

作文经典事例汇总

8、持恒——要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是众周知的,只是真正能这样做的人并不太多。物欲的勾诱,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挡得住么?数载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得住么?一些人退却了,只得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得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得一事无成。只有持恒者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义无反顾,终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可以这样说,持之不光是一个人意志的考验,而且是对一个人的品格测检。在它面前,一切伪作浮饰的东西都将原形毕露,经过它筛选的应该是物华人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吧,如果你不甘于平庸的话!

[格言名句]——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王充)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郭沫若)

恒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牛顿 )

孟子论“持之以恒”

最令人感佩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孟子曾作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他说,学习就好比挖井,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效。如果挖井挖下几丈不见水就放弃,那就只能是一口废井。持之以恒,是学习意志和持久力的表现,是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条件。

名人的“每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日黎明即起,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时的“科学知识讲座”;著名画家黄宾虹生前每晚必画,一次可画8张;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天气,记录气象日记; 孙中山在国外流亡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省钱买书,每日必读,他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关进牢房,在那里的778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等一系列作品。

成功的“铁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成功在于持恒

音乐家冼星海,练奏乐谱缺少钢琴,就用碗、碟、盆、罐作为替代,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苦练,终于孕育出了振奋人心的、史诗般的歌曲——《黄河大合唱》。

梅兰芳年轻时为了演好戏,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远飞的信鸽练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一时间断,终于矫正了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的弱点,成为一代京剧表演大师。

爱迪生为了解决灯丝材料问题,先后试验了6000多种材料,最后成功。

中国科学家王林鹤在试制高压电桥时所获 得的成功,也正是积370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的结果。

薛谭学讴

古代,有位叫薛谭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但还没有学会秦青的全部本领,就自以为统统学到手了,于是向秦青告辞回家。秦青亲自送他到城郊大路旁,弹琴唱歌为他饯行。秦青那高昂的歌声,在林间回荡,使流云也停立倾听。薛谭学悟到自己还没有把老师的本领真正学到手,便向秦青谢罪,要求回去继续学习,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一位像秦青一样的歌唱家。

欧立希的“六零六”

细菌学家欧立希,为了医治当时流行的“昏睡病”,发现一种叫“阿托什尔”的化学药品,可杀死引起昏睡病的锥虫,但是,美中不足,这种药物又会给人带来双目失明。欧立希和他的助手坚韧不拔,经过606次试验,失败605次,终于成功地制造 出一种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伤害病人视学的药品,取名叫“六零六”。

无恒埋隐患

据史书记载,楚霸王项羽年少时对待学习用心不一,学书识字不多久就没兴趣了,想去学剑术,练剑时间不长又腻了,又欲学兵法。其叔父项梁对此大为光火然而项羽却是“壮志凌云”,回答起来振振有词:“学书识字,能认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学得再精,也不过是学了?一人敌?的本事,微不足道;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领。“这番话打动了项梁,于是便又开始向他抟授起兵法。起初,项羽还学得挺有兴致,孰料时间一长,又故态复萌,依然溢于言浅尝辄止。结果没有一样能够坚持到底。项羽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坏毛病给他日后的“霸王事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他在楚汉战争中最终败北,其性情浮躁、缺乏恒心、谋略不足当属重要原因之一。

9、实 践、努力——人非生则知之者,要求得知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离开了实践,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彷徨、犹豫、无所适从;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不付诸实践,知识、理论就又成了装潢门面的东西。实践,还得放下架子,并且准备吃苦。用出劲来,扎扎实实地做事;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琢磨。实践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实践,证明我们为之追求的东西却是错误的,寻那么应该坚决抛弃。实践是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勉强。

[格言名句]——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黑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口头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颜元)

思想是图样,行动是建筑。(徐特立)

行动是思想的母亲。(陶行知)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半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讯)

实践——科学的皇后。(培根)

一盎司的实践,值一磅教训。(布莱克)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萧伯纳)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酝蜜。(萨迪)

知识和实践就象做手艺一样,两者必须结合。(裴斯泰洛齐)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怕湿脚的人捉不到鱼。(英国谚语)

行万里路,著绝代书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讯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游淮阴他鴭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他瞻 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他听取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他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门……可以说司马迁因为青年时有了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能著出不朽的史书。

访采四方,终成巨著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脚印。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颗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士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分为16部62卷,共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个,并附图1160幅,而且价值极高。

陆游教儿学诗

宋诗人陆游在教他儿子写诗时说:“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另一处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要注意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能力须从实践中来

有则故事很能说明实践的重要。从前,有个富豪人家的儿子,能够非常流利地背诵航海时方法,大家都很信服他。后来他们一起航海,船老大突然病死了。大家自然就请富豪的儿子了。他也义不容辞,当起了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的地方,他高声背诵驾船的口诀,可是船就是怎么也稳不住,最后终于翻了,全船人都淹死在海水里。马谡守教条失街亭(略)

10、奋斗

[思路]

奋斗要有明确的目标

只有奋斗才能走出困境

不奋斗就会落后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不息

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进步

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奋斗能够改变命运

通过奋斗能超越自我

奋斗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奋斗能够创造奇迹

[名言]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茅盾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巴金

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鲁迅

奋斗是万物之父。——陶行知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李叔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毛泽东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地努力。——门捷列夫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牛顿

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安徒生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歌德

生活就是行动,而行动就是斗争。——别林斯基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长寿,而是活得正直。——塞内加

奇迹有时候是会发生的,但是你得为之拼命地努力。——魏茨曼

要奋斗,要探索,要有所发现,而不要屈服。——丁尼生

停止奋斗了,生命也就停止了。——卡莱尔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经典素材

霍英东的历程

(奋斗让他走向成功)

霍英东,香港著名的房地产业巨子。

可谁又知道,霍英东先生的今天是由“价值七角钱”的苦力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呢?童年时的贫寒家境和成年以后的生活坎坷、煎熬,磨炼了霍英东的毅力,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奋斗性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扩建机场,他去当苦力,日报酬是七角钱和半磅配给米。那时,他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块米糕,饿得头昏眼花。结束以后,霍英东投身于运输业,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开展了航运业,生意十分兴隆。霍英东不满足于运输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又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从此,房地产成了他致富的基础。

勤奋的门捷列夫

(通过奋斗达到目标)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500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轮椅上的霍金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在80年代初期曾参加霍金的学术报告会,当时霍金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与人交流也很不方便,但他始终坚持奋斗,刻苦钻研。霍金大学时结识的朋友狄克斯说:“当霍金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他所带给人

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不息的奋斗精神。”

十年写就《三都赋》

(奋斗成全自我)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让奋斗成为生活的习惯

(奋斗需要坚持)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但他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得力的亲戚可攀。他向英国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学刊物投稿,得到的却是743条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他曾对朋友说:“不错,我正承受着人们难以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一旦获得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都将重新计算。”

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潜在的创作才能如大江奔涌,不可遏止。到他1973年75岁逝世时,43年间他一共写了564本书,总计4000多万字。他本人身高1.78米,而他写的书堆叠起来超过了两米。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柳公权发奋练字

(奋斗成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用脚画画的杜兹纳

(奋斗可以创造奇迹)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

篇二:材料小故事

金属的健身法——“冷水浴” 1943年冬天,比利时一座叫哈塞尔特的大铁桥落成了。大桥跨度75.4米,颇为壮观。使人费解的是新桥建成不久的一天,桥身突然地发出一阵阵震耳的断裂声,不到6分钟,桥就断成三截,坠入河中。奇怪,为什么端端的铁桥会不明不白地毁于一旦?调查结果发现,这是由于金属先天不足的缺陷造成的。固体金属内部都是晶体结构,也就是说,在金属中,金属原子彼此“手拉手”地紧密连在一起,就像装在一个盒子中的弹子一样,排列得规则而又紧密。本来这种结构是很结实的,按理论值计算,一根直径不到2毫米的纯铁丝,居然可以吊起一辆卡车!然而实际上,纯铁的强度只是理论值的四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金属晶体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破坏了金属原子有规则的排列。金属一旦受力,这些微小的缺陷的移动或扩张,都会导致金属强度大大降低。哈塞尔特大桥的悲剧,正是由于金属内部的这些隐

患造成的。

不久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熔融的液态金属或金属,以大于每秒100万度的速度骤然冷却,金属凝固后,性质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大大地提高了。科学家把这种方法叫作“骤冷”。骤冷法的优越性很多。用骤冷法制成的铁金属的耐腐蚀能力,比不锈钢还强一千万倍,腐蚀性很强的酸、碱也奈何它不得。骤冷后得到的电器铁芯材料,大大降低了能量消耗。有趣的是,有些金属原来脾气各不相同,用通常的方法无法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制成合金。但

是在骤冷条件下,它们却“重归于好”,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合成一些不同种类、性能优异的新合金。

骤冷技术是当前制造超强度材料的尖端技术之一,已经引起了冶金学家的高度重视。在制造燃气涡轮发动机、火箭燃烧塞、导弹等尖端领域,它已经得到率先应用。

2.铜丝灭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C)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

3.点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

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

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 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1919 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1980处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金丹术士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出会自觉羞愧的。

4.

5.曾经当过金属中的贵族

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

皇帝泰比里厄斯(Tiberius),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象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粘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了。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

在19世纪以前,铝被认为是一种希罕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一个欧洲君主买了一件有铝钮扣的衣服时,他就瞧不起那些买不起这种奢侈品的其它君主。而没有铝钮扣衣服的君主,又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这种带铝钮扣的衣服。

在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就曾经发生过现在看来很好笑的一件事情。在一个国王举办的盛宴上,只有王室成员和贵族来宾才能荣幸地用铝匙和铝叉用餐。当然,被伤了脸面的客人们是无论如何吃不好这顿盛餐的了。此外,为了让其他国王对自己产生羡慕和妨忌,他花了大量资金让他的警卫部队的卫士穿上铝胸甲,因备有铝铠甲的确太昂贵了,其他国王无能为力。

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nyshevsky)曾在他的小说《怎么办》1863年中写到:终有一天,铝将代替木材,甚至可能代替石头。看,这一切是多么奢侈,到处都是铝。1889年,当门捷列夫在伦敦时,为了表彰他的伟大勋业,他被赠予一件贵重奖品──用金和铝制作的天平。

其实,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铝的价值贵贱,完全取决于炼铝工

业的水平。随着铝产量的增加,铝价也就下降。1854年,1公斤铝需1200卢布,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就降到1卢布。显然,珠宝商人已经对铝完全失去了兴趣,但是,铝却立即吸引了整个工业界。

1818年,用铝合金造出了第一架飞机,从此以后,铝的命运就牢固地与飞机制造业联系在一起了。铝被誉为"带翼的金属"。

二、铝的发现

古代,人们曾用一种称为明矾(意思是结合)的矿物作染色固定剂。俄罗斯第一次生产明矾的年代可追溯到八至九世纪。明矾用于染色业和用山羊皮鞣制皮革。

中世纪,在欧洲有好几家生产明矾的作坊。

16世纪,德国医生兼自然科学历史学家帕拉塞斯(Parace/sus P.A.T.1949-1541)在铝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他研究了许多物质和金属,其中也包括明矾(硫酸铝),证实它们是"某种矾土盐"。这种矾土盐的一种成分是当时还不知道的一种金属氧化物,后来叫做氧化铝。

1757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Marggraf.A.S.1709-1937)终于能够分离"矾土"了。这正是帕拉塞提到过的那种物质。但是,直到1807年,英国的戴维才把隐藏在明矾中的金属分离出来,用电解法发现了钾和钠,却没能够分解氧化铝。瑞典化学家贝采尼乌斯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是失败了。不过,科学家还是给这种含糊不清的金属取了一个名字。开始贝采尼乌斯称它为"铝土"。后来,戴维又改称它为铝。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没提炼出纯铝时,铝就有了自己的名

篇三:元素的故事

一、化学的圣经

1.在睡梦里想出的“元素周期表”

我们一般是这样背诵元素周期表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无论对化学有多少了解,一提到化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元素周期表,而一提到元素周期表,我们同样也会马上想到化学。可见,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在最开始,化学家们为了能够完成“元素周期表”整理编排,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

最早提出化学元素这一说法的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在他诸多论断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这一说法最为著名,他的化学元素说也由此而来。但是很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被送上了断头台,直到死去也未能亲自目睹元素的发现。 但是,拉瓦锡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自此,对化学元素的研究开始盛行。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十九世纪提出了“近代原子说”,在这之后,钾、钠等元素在原子量的精密测定下陆续被发现了。

截至1830年,已经有多达55种元素被人们发现。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元素有103种,其中也包含一些人造元素,而在这103种元素中,大约一半的元素在距今150年前被发现的。

陆续被发现的新元素使化学家们越来越感?a href="http://www.850500.com/fanwendaquan/jianghuafay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讲话病R蛭碌脑匦灾史茁腋丛樱Ъ颐窃谟行┦焙虿⒉荒芡耆私馑呛推渌赜形薰亓⑶遥盐赵刂掷嗟脑黾右渤闪艘患咽隆?/p>

新元素的发现让化学家十分伤脑筋

在这样的情况下,化学家们采取了将这些元素系统分类的方法,并按照顺序进行了很多尝试,这群化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早在学生时代,门捷列夫便认为“元素和元素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毕业后,他任职于彼得斯堡大学,在授课的间歇继续保持着对化学的探索和研究,经常是上午上课,下午一心钻研。

门捷列夫十分刻苦认真,经常性的连夜工作导致了严重的睡眠不足。研究累了,他就会在书房的沙发上打盹。一次,他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清晰地梦见展示出化学元素顺序和规则的表出现在了眼前,他醒了过来,十分激动并大叫着:“从原子量小的元素开始排列起来看看!”

门捷列夫一时兴奋,跳了起来,慌忙之中随便抓起了朋友给他的信件,在空白处把当时已经被发现的62种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出来,结果,他惊奇的发现每隔七个元素就会出现性质十分相似的元素,这就成了最初的“元素周期表”。这个故事发生在1869年3月1日,成为了解密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纪大发现”。当时对于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和原子价的确定是有一些出入的,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及时修正以往不正确的地方。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理,门捷列夫发现这张周期表上还有一些空位,他推测这些空位便是未来将要发现的新元素所占的位置。1871年,门捷列夫预言了空位中钙后边的元素和锌后边的两种元素的性质,起初,这个预言并没有得到重视,四年后,随着镓(1875年)的发现,以及后来钪(1879年)和锗(1886年)的陆续发现,才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

从此,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怀疑渐渐消退。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是人们解开元素谜团的开始,但是周期表并不是完美的,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元素中,也存在不符合规律、性质不和的情况。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门捷列夫逝世六周年以后,也就是1913年,当时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摩斯雷发现,元素的性质实际上应该根据原子序数来分类,而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元素周期表,正是根据原子序数来分类排序的。

那么,什么是原子序数呢?所谓原子序数的大小,是根据元素所拥有的质子数决定的。比如说:只有一个质子氢原子,它的原子序数便是1,氢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便是起始处的第一位。锂有三个质子,所以原子序数是3,位于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三位。

再后来,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又可以把元素分成各个族,如碱金属、卤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也就是惰性气体元素等等。

还有一些在近代被发现的元素,是用国家的名字、地名或者人名来命名的,钫(Fr)是命名于法国(France),铕(Eu)是由来于欧洲(Europe),锿(Es)由来于爱因斯坦,而钔(Md)由来于门捷列夫。

每个元素名称的由来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和背景也很有趣。

2.结合插图学习元素周期表

被称为化学圣经的“元素周期表”是在了化学家们的种种尝试和错误中逐渐被整理、归纳出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种种努力,我们才能了解到纷繁复杂的各种元素的规律。我们能够从元素周期表中了解到各种元素的性质特点,并能够逐渐对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要想真正看懂元素周期表还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否则的话很难了解并学好化学。对于入门者来说,元素周期表就是你通往化学世界的第一道门。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长周期表是分的很清楚的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眼前的元素周期表上都写了些什么并且稍稍进行整理。

元素周期表有的是“长周期表”,有的是“短周期表”。那么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别。 段周期表由1—8族加上0族共九个族组成。根据原子价的不同作为区别形成横行,但是从1族到8族是属于同一直列也就是同一族的元素,因为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分为两种族,成为A族和B族。

同时,元素周期表的横列是1-7的周期。1、2、3周期,原子序数为2、8、8,像这样的短周期便会移到下一周期,所以称之为“短周期”,与之相对的,在4、5、6、7周期,是以18、18、32、32变成长周期,称之为“长周期”。

除此之外,我们在比较同一周期的元素的时候,越到左边金属性越强,越到右边非金属性越强。所以,阳性(会变成阳离子的性质称为阳性)从左向右逐渐减弱,阴性(会变成阴离子的性质称为阴性)逐渐加强。在同一周期,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变化。根据上面所说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7B的元素阴性最强,并且越往下阳性越强,越往上阴性越强。

那么短周期表和长周期表的具体差异是什么呢?原来,长周期表和短周期表均以长、短周期为基准而来,长周期表分为A、B两边,很容易看,并且也能够让人一眼辨出金属盒非金属。我们可以对照“周期表插图”来好好研究。

3.性质各异的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上我们不难发现,金属元素的数目远远多于非金属元素,现已发现的103种元素中金属元素有足足81种。其中既有为我们大家熟悉的金、银、铜、铁等金属元素,还有一些生活中不易见到的铌、钽等元素,金属元素确实种类繁多。

金属结合的状态

原子结合的方法是金属的共性,一般条件下,如图中的那样,金属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相互重合,电子自由活动。金属之所以能够导电或传热就是因为像这样的自由电子的结合(也就是金属结合)。

一般来说,金属不易变形,即使有外力向金属施加力量,也基本不会造成改变。但是在有些时候,也可以设防让金属能够延展或弯曲。比如黄金最多可以延展成百万分之一毫米厚的金箔,1克黄金便可延伸两千米长。一般的金属改变形状后不会断裂,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原因就是金属的原子是规则排列的,排列的关系不会因为外力使金属层崩溃而改变。 一些金属元素是有共同性质的,将这些元素有序分类,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前面提到过,在元素周期表上属于同一族的锂、钠、钾、铷、钫等元素,成为碱金属。这些金属存在共性,如质地柔软,重量轻,熔点极其低。这些性质是由这些元素的结构决定的,它们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空隙较多,电子有很大活动空间便容易变成一价阳离子,而且形成的化合物容易在水中融化。“碱金属”名字的由来,便是因为形成的氢氧化物活碳酸盐的水溶液成碱性。

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可以产生氯化钠(NaCl),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盐”的主要成分。我们知道食盐是由海水提炼的,而海水之所以有咸味就是因为海水中有钠离子。

除了碱金属以外,2族的铍、镁、钙、锶、钡、镭等元素,被称为“碱土类金属”。这些金属容易变成二价阳离子,和碱金属一样,碱土类金属的水溶液也呈现强碱性。

除了这个性质,焰色反应也是这种金属具有的特征,把性质稳定的白金在这种金属离子的液体中泡一泡,再用火烧烤,火焰便会呈现出鲜艳的颜色。钙会呈现出黄色,锶会呈现出红色,钡会呈现出绿色。可见,元素不同,焰色反应所呈现出的颜色也不同。

除了以上介绍的金属元素以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过渡元素”的元素,我们回头看看元素周期表,过渡元素由这些族组成:3B族到7B族、8族、1B和2B。可见,金属的种类的确很多。

下面介绍几种特征丰富的过渡元素。比如血液中血红素的主要成分铁;蓝色颜料中主要成分钴;首饰的原料金和铂;制作战斗机不可缺少的钛;颜色随结合方式变化的铬;导电传热能力出色的银;具有超导性的铌;备受关注的海底资源锰??等等。

最常见的制成窗框、易拉罐的铝,和制作合金常用到的锡等,也都是我们的金属元素。 金属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到左下方的元素金属性越强,相反,越到右上方的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4.惰性气体和卤族元素

什么是惰性气体呢?惰性气体又称为稀有气体,排列在元素周期表的最右边,由名字可以看出,惰性气体是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在惰性气体的家族中,有以下元素:氦、氖、氩、氪、氙、氡,有的时候,也将氮归入惰性气体中。

下面,依次介绍几种惰性气体。

氦、氖两种气体的分子十分轻,所以,在自然条件下,没有办法在地球上稳定存在,只

有少量的气体存在大气中。它们大量存在宇宙中。我们日常所见的霓虹灯,就是由氖制成的。氖在真空经过放电可以产生红色光亮。

氩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较为丰富,大概占空气体积的0.93%。氩气用于灯泡和日光灯管中。 氪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元素,它具有可以从其他原子中夺走电子的能力。

氙在宇宙空间中是很少量的物质,地球上只有很少量的氙存在,而目前所发现的陨石中氙的含量也是很少的。

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具有放射性,同时氡也是惰性气体中最重的气体。在地震之前,如果地下的岩石因为地壳运动被破坏,那么地下水中氡元素将会增加,所以氡多倍用于地震的预报。

卤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7族直列上,由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组成。氯和碘均可以从海藻中获得,其中氯元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NaCl)的组成部分。

溴元素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溴的气味十分臭,毒性很强。溴和银的化合物溴化银,被广泛应用在照相时使用的胶卷中,按快门的时候,呈微粒子状平铺的溴化银会分解,从而和其他药剂发生反应,形成影像。由于溴化银具有感光性,因此也是重要的工业制造用品。

碘的毒性很强,如果大量的碘元素进入人体,就会破坏甲状腺的机能,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在进行核试验时,如果碘扩散开来被人吸入,后果不堪设想。核子掩盖物的作用便是为了保护人们避免吸入碘。

同样的,氯和氟的毒性也很强,可见,我们需要对卤族元素小心了。

5.从元素的角度来审视世界

认识了这么多种元素,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浩瀚的宇宙、我们栖息的地球以及人体中的元素构成会是什么样的呢?

宇宙之大,大到它的大小对于目前的人类认知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元素的构成,我们只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测。有两种方法:或是用化学的方法来分析天外来物——陨石,或是用辉线光谱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是人类并不能宏观了解到地球的全部,我们能把我的只是极接近地球的部分。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氢和氦在地球上所占有的比例比较大。

注:克拉克值是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即元素在地壳平均含量的百分比。

美国的学者克拉克深入调查了地球的元素组成,并计算了地表以下约16公里的地壳中元素的百分比。按照百分比多少将元素排列,形成的序号就是克拉克数。比如百分比最大的元素师氧,排在最前面,那么氧的克拉克数就是1,依次列推硅的克拉克数是2,由图可知,克拉克数为前五的元素占全体元素的90%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克拉克数是由对地球的部分的调查产生的,若针对整个地球,可能会存在偏差。

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即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而元素单独存在(称为单体)的情况很少见。比如说,大部分的氧都是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的。

我们将地球大气、海水和人体的组成列在图表中,可以发现,人体和海水的元素组成很相似,宇宙和地球的大气的情况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查看更多党员相关相关内容,请点击党员相关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