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英文简历】

篇一: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在第二节人类学的课上,我们看了《三峡好人》(英文名still life)的电影。从内心层面来说,确实是感受颇多。这是我很久以来未曾看过的电影类型,它呼唤了我内心中强烈的共鸣,因为我的家乡也是处在这样一个正在经历着巨大变迁和动荡的历史小城,贫穷与富有并存,善与恶,美与丑都在那看似没有故事的底层人民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将我的思绪收回到电影上,这部电影主要反映了来自同一个地方——山西的两个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为了自身的爱情来到了四川奉节。主人公韩三明为了与自己十六年前的买来的妻子和与她所生的女儿见上一面,千里迢迢从山西赶来。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顽强的在这个地方扎根下来,受到众多好人的帮助,并最终得以见到麻幺妹儿,并且与在奉节结交的众工友回山西老家做事,生活的希望在他的身上被一次又一次的点燃。而另一个主人公沈红,同样亦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但当她来到奉节,知道了这段爱情早已是名存实亡后,在长江边,她毅然决然的决定结束这段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叫嚣,也许她把全部的难过埋在心里,但比维持这段已不存在的恋情要好的多。 影片全程表现了一种西南社会的动荡与变迁的自然与社会风貌,奉节地区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江水如一条碧玉的带子环绕着古老的小城。而小镇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四处拆迁不断,古老的小镇即将淹没在三峡三期水位之下。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美丽却又变迁的小镇中。里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镜头。片头一开始,行驶在长江孤舟上一个一个人物的出场,他们的行为活动丰富多彩,有的聚众打牌,而有的却聚在一起攀谈。即使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并不能看出他们脸上具有更多的悲愁,反而一个个欢声笑语,却又有说不出的苦闷。而那个客栈老板又是一个文质彬彬的范儿,即使他在一开头和黄毛摩的小子共同宰割了韩三明,但是却让人找不到半点憎恶之意,反而待人有礼,在奉节地区生活了一辈子,也给了韩三明以重要的线索。麻家几个兄弟们,由最初对待韩三明冷漠的态度,到最后似乎接受了韩三明与麻幺妹儿的恋情,写信让幺妹儿回来。还有那一群热情的工友们,与韩三明生活在一起,让韩三明几个月来得以在此扎根,有了经济来源。尤其是最后那一个“喝一杯团圆酒”以及提出并且最后和韩三明一起回了山西老家挖煤,这其中虽然让人感到底层人民生活悲凉的心酸,但更多的确实一袭接着一袭的感动。还有小马哥、郭斌等等,他们中有些人即使生活的结局并不是那么的完满,甚至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但是正是他们才构成了影片标题“三峡好人”好人的来源,他们便是三峡的“好人”,他们或许挣扎在底层的边缘,但是他们抱着在苦难中继续生活的希望,即使他们为生活所迫,做出一些宰割的事来,但是他们最后以一颗热情淳朴的心融入了来自外地的陌生人——韩三明,让他得以在一片陌生的地方得以扎根实现愿望,他们才是现实社会中单纯淳朴的好人。

影片表现了一个古老小城的人类社会剧烈的变迁。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古老的奉节小镇就要淹没在三峡的百米高的水下,文化在此剧烈的动荡着。小镇与新城在这里同时存在,巨大的都市化中的舞会和小镇中破烂的拆迁工地的辛苦巨大对比,既有那些为生活所迫拆迁工人和拉皮条的中年妇女还有小马哥,也有能够来投资的厦门女人丁亚玲女士与混的不错的郭斌。终生在这个巨大的变迁中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反应,拆迁工人跟着韩三明去了山西挖煤,而拉皮条的中年妇女和她的丈夫在拆迁与三峡工程即将到来之际也去了广州打工。而剩下了的文质彬彬客栈老板也不得不在拆迁的到来之际选择了离开。出来混的小马哥却在一次带人

出去摆平他人的过程中再也没人让韩三明等来酒桌上的他,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早晨发现他已经死在了砖头堆里。还有那整日唱着流行歌的小男孩,生活在他的面前仿佛并没有让他感受到忧愁与磨难。人性的两面也表现得很朴素,“三峡好人”中的好人并不是圣人,他们也有着人性自私与冷漠的一面,但是这并不足以去否认他们是好人。小马哥虽然讲忠义的同时事实上他所做的行为以及构成了严重的故意伤人罪,他的死在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拉皮条的中年妇女亦是收受了韩三明嫖娼的费用才更加对其热情,为他提供了一系列的信息。 而麻老大一家对韩三明态度的好转也很大一部分可能是让韩三明帮他还上那三万块钱的债务。于是乎在这个人类文明发生巨大变迁的奉节,充满着美与丑、善与恶的交织。而真正说的算善良而又淳朴的人,恐怕只有那些朴实的拆迁工人了。我们也并不能以此来否认那些人,这只能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复杂与矛盾的交织不清。而那些真正热情帮助过韩三明和沈红的人,让他们实现自己愿望的人,都能算是三峡的好人。

篇二: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题材及选题分析:

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

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捏着火炭,一言不发。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现。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

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威。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

(一):更从容的贾樟柯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角度?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80年代的回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

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对于60、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

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3万块钱为16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

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篇三:韦丽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摘要

《三峡好人》是一部以人物所见所闻为线索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百姓的生活情况。该电影以男主人公韩三明外出寻妻和女护士外出寻夫为前提,将我们带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地。以主人公的所见所闻讲述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辛,尤其是迫于工程施工而不得不远走他乡的百姓们的无奈。同时,通过韩三明和护士等所作所为也展现了人性美的一方面,变现了作者对三峡所在地原貌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赞赏。

关键词:寻亲之旅 三峡工程 人性之美

我选的电影是中国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说实话,在老师没给我介绍贾樟柯这个人时,我对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因此我上网搜了一些他的资料,了解到贾樟柯在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自己不了解他感到一些羞愧。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拍摄的《三峡好人》是一部剧情电影,由他执导,赵涛、韩三明主演,这部影片在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奖,可见该影片的影响之大。我自己把电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下面我就来说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想。

印象中,《三峡好人》以一男一女两位主人公为线索。

男主人公韩三明年轻时花了3000块钱从奉节县城买了一个老婆幺妹,因公安的及时解救幺妹带着孩子回了家乡。16年后,三明凭借幺妹留下的地址从山西到奉节寻找老婆和孩子,其中经历了艰辛、认识了一些朋友,最终找到了幺妹,见她生活不如意,便和她一起回了山西。

电影里还有一位女主人公,她是一名护士。因丈夫在外打拼几年都不曾回家,便决定从家乡山西前往丈夫工作的地方奉节寻找丈夫,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但是她丈夫却依附了别的女人而事业有成。痛心之下,女人决定与他离婚。

电影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及其舒缓的气氛分别介绍着两位男女主人公寻亲的故事,描述了在时代背景下民众的困苦生活和三峡工程导致许多人都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现状。

不知大家看电影时注意到没有,影片是分别以烟、酒、茶、糖四个具体可感的实物为切入点。烟、酒、糖是在描写韩三明寻亲的经历。一开始三明寻亲到处碰壁,他给别人敬烟,他自已也在抽烟。后来他在一次不经意间救了一个混混小马哥,与小马哥产生深切的友谊,在小马哥的开导下,他开始结识奉节县的其他人,与农民工们一起干活赚钱,喝酒谈天。最后当他终于找到老婆幺妹时,幺妹给了他一块糖。他知道幺妹过得不好,便决定替幺妹还了船老大的钱,和幺妹一同回家。从这里我看出,韩三明是个好人,虽然生活在底层,却仍怀有帮助别人的爱人之心。16年过去了,可能韩三明与幺妹已经没有了爱情,但是如亲人般的情感在温馨的气氛中让我们依次感受到了。

而身为本片女主人公的那位护士,在丈夫朋友的帮助下,费劲努力终于见到丈夫,得知丈夫现在已经依附女人过上幸福生活之后,她并没有和丈夫争吵,而是对丈夫说是自己有了男人,因此要和丈夫离婚。她爱她的丈夫,因此她要成全他的生活。她千里寻夫的结果真的就像她在穿上泡的那杯茶叶,又苦又涩。即便如此,我们说,女人的爱是伟大的。可能在她看到丈夫住的房子和那宏伟的办公大楼的时候,她就已经料想到这种结局,我们说,护士也是一个好人。

电影里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小马哥的死。其实在小马哥选择当混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料想到他最终的结局。他喜欢周润发,我想身处于那个时代的每个人应该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力量。他很仗义,在一些事情上也给于三明一些帮助。最后一次三明见他时,他说要去解决一件事,晚上和三明一起喝酒。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便产生了一种不好

的预兆,觉得小马哥一定是回不来的。果然三明晚上备好酒菜却没等到他,最后韩三明是凭着小马哥的那首上海滩的铃声在一顿废墟里将他找出,可惜他已经死去了。贾樟柯这种故事性的结局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省。在中国仍处于很贫穷的那个年代,一个小人物的死根本不算什么。但就是这种渺小的却不能再渺小的人类造就了中国的成长。影片舒缓的节奏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中国三峡工程的建设,呈现了我们这代人所没有见过的三峡工程建设之前的样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的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他们不得不搬离那里,有许多人都离开了家乡。而工地上的人在韩三明的劝说开导下决定和他一起走,离开了家乡。

总体来说,看完这个电影,我对贾樟柯这个人产生了很强的敬畏之情。描写人物方面,他就像是一个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一个人,细致全面的刻画,同时最主要的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出那些贫民的生活和困惑。在对韩三明、护士、小马哥以及幺妹的描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人物生动形象,真实富有感染力。在现代这个发展的大环境中,许多导演都以商业大片博取消费者们的眼球,以利益至上的原则去拍摄一些没有营养、没有价值含量的电影。而贾樟柯不同,他从人性最真实的角度出发,在《三峡好人》影片中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地方坍塌的全貌,让三峡人在回忆过往生活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向前看,像未来看。

情感表达方面我觉得影片里有很多线索,比如电影里一直唱歌的那个小男孩,起初唱的是《老鼠爱大米》,后来又唱《两只蝴蝶》,我

们可以听这两首歌的同时便会真的回到那个年代,回忆出那个年代的事情。影片虽然以三峡工程为大背景,人们因家园被毁而焦躁不安,但是人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心境是没有变的。虽然物质会让人迷失,比如护士的丈夫,但是人们想要努力拜托贫困,想活出自我的那股精神是值得我们现在深思的。贾樟柯以底层小人物寻亲为线索,表现出了小人物的人性美。让我们在怀旧的气氛中见识了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男人的视角,对我们现代人看生活的角度也有很大影响意义。

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电影看完的,因为电影里掺杂着许多方言,不太能听得懂。但也正因此才更加真实。生活本应如此,真实点才好。


查看更多英文简历相关内容,请点击英文简历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