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理学类】

篇一:尔雅 大学语文 上

“大学语文”课程的前身是“大一国文”课程 。()√

“双超理论”是指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难度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不是《汉书》

对孔子“删诗说”提出质疑的人不包括()。欧阳修

《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广泛流传和应用。()√

“经”的本义是( )。织物的纵线

“六笙诗”是在《诗经》的()。《小雅》

《诗经》的“六义”包括 风、 雅 、颂、 赋 、 比 、 兴 。()√

关于《诗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句式以杂言为主。

《诗经》中的雅反映一国的政治与风俗。()×

被当作中国闺怨思妇诗的滥觞之作的是()。《卫风·伯兮》

“《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出自《毛诗序》。()√ 《黍离》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王风

《黍离》采用了反复咏唱、重章叠句的写法。()√

箕子路过()时做了《麦秀》。殷墟

“白屋花开里,孤城麦秀边”出自()的诗作。杜甫

“黍离麦秀”感叹的是()。家国破亡之痛

箕子在商周灭亡之际在感觉君王无道,于是在朝鲜半岛建立了东方君子国。()√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到了汉朝的乐府诗,乃至唐代的新乐府运动。()√

不属于屈原的作品是()。《神女赋》

《天问》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

湘夫人》是九歌中的第()篇。四

以下作品不包括在《九歌》篇目中的是()。怀沙

《湘夫人》中抒情的主人翁是湘夫人。()×

《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中“张”的解释应该是()。张挂

“朝弛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中“澨”的意思是河水。()×

《楚辞直解·湘夫人》的作者是()。陈子展

开篇“嫋嫋秋风”二句是写景之妙,“沅有沚”二句是写情之妙,其中皆有情景相生,意中会得口中说不得之妙。()√

我国古代散文中,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的是()。散体文

()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章学诚

古代散文中不包括()。韵文

先秦散文包括两大类,一是史传散文 ,一是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是战国后期楚国人。()×

《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是()。道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不包括()。《大学》

关于《道德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较少用格言警句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道 ”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多次。()√

《老子章句解读》的作者是()陈永栽和黄炳辉

“曲则全,枉则正。”严复说:“曲,一部分也。” ()√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全”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全身

保命

“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出于()。《庄子·天下》

《曲而全》主要宣扬老子谦退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实际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庄子名周,公元()宋国人。公元前4世纪

《庄子》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有()篇。7

《庄子》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讲“无为”。道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烹”的意思是()。通飨,招待、款待之意

《山木》篇探讨的是庄子的处世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一个“明”的词性是()。动词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启蒙之学”。()×

《春秋》是以()的国史为蓝本修订的。鲁国

春秋三传不包括()。《史记》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根据《礼记·玉藻》,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左史和右史记录统治者言行。()√ 对郑庄公性格表述错误的是()。善良

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是武姜,其中“武”是其母国申国的国姓。()×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句话是()说的。鲁迅

《谏逐客书》一文是被()记录下来的。《史记》

“逐客”这一事件主要源于()企图疲秦的计策。韩国人

“逐客”这一事件发生在始皇元年。()×

李斯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

李斯曾与韩非师从()学帝王之术。荀子

《谏逐客书》中四君得到人才的故事中没有()。威王用孙膑

《谏逐客书》劝谏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历史和巧妙的比喻论证,避免就事论事和自我表白。()√

《谏逐客书》中所举故事中有一个是“惠王用张仪——变法治国———遂霸西戎”。()× 《乐府诗集》中将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归入()。鼓吹曲辞

以下不属于《乐府诗集》的作品是()。《伯兮》

《乐府诗集》是一部上古至汉末时期的乐章和歌谣总集,也是现存成书最早、最广而搜罗最为完备的乐府诗总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乐府诗集》“征引浩博,援据精神”。()√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遗”的意思是()。赠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下一句是()。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的主题是征夫思妇。()√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鲤鱼”是指鲤鱼状的木制信函。()√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从传世的《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南朝 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是“五言之祖”的是()。《古诗十九首》

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有“(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这句话是()说的。陆时庸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近体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古诗十九首》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的层次是()—()—()—疑虑—宽慰。叙别、远别、久别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包括()。运用典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用重叠可以加重语气。()√

关于建安文学繁盛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儒学的繁荣

不属于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孔融

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 ()认为曹操“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司马光

“三曹”中诗风古直悲凉的是()。曹操

鲁迅评价曹操的诗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不属于《蒿里行》的艺术特色的一项是()。虚实结合

《蒿里行》是建安诗歌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曹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曹魏的第三代皇帝

曹丕的 《典论·论文》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燕歌行》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古代诗人()的评价。陶渊明

()是陶渊明的化身和象征。菊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

()认为“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一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陈祚明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是組诗,共有()首。13

《山海经》是由汉代刘歆校订,晋郭璞作注并图赞。()√

鲍照的()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芜城赋》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有18首。()√

“天子按剑怒”一句出自()。《史记》

《代出自蓟北门行》本诗中()写出了壮士以死报国的决心。结尾四句

《代出自蓟北门行》中“代”的意思是()。拟作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一句明确点出,鲍照做本诗的地点在咸阳。()×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边塞诗。()√

谢朓与()等人共创了永明体。()沈约

文学史上的“大小谢”指谢灵运与谢朓,也有的指谢灵运与谢惠连。()√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典型的古体诗歌。()×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南朝乐府民歌近()首。500

属于“清商曲辞”的作品是()。《读曲歌》

南朝乐府在艺术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谐音双关隐语的运用。()√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这句话出自()。《文心雕龙》

《秋声赋》《前赤壁赋》都是是苏轼的作品。×

王粲所作诗赋语言清丽,情调悲凉,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关于《登楼赋》的楼址所在,目前较为学界接受的是()。当阳城说

“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中“仇”的意思是指()。匹敌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中“弥”的意思是“面临”。()×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这句话中有()个典故。3

王粲在荆州的十六年中,始终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于《论语》。()×

建安时代林林总总的辞赋中,有三篇赋最为著名,其中不包括()。《秋声赋》

《登楼赋》具有 “诗人之赋丽以则”的特点。()√

钟嵘《诗品》中“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是评价()的诗文。丘迟

《与陈伯之书》是一封劝降的书信。()√

古代凡受封爵位者,可自称“孤”。()以后封爵,自郡公到县男,皆冠以“开国”的称号,以示尊贵。晋

“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中“毂”的意思是()。车轮中心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中的先典是指()。《易经》

古代书信中常用的敬词,比如表达“以头叩地”所用词是足下。()×

“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事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中的“友于”语出《论语·为政》。()√

“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中“刑”的意思是()。杀

“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运用比喻的修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一句中“畴”的意思是()。以往 “朝鲜昌海,蹶角受化”一句中“蹶角”是指以额角叩地,表归顺之意。()√

关于《与陈伯之书》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有虚声恫吓之语

《与陈伯之书》全文主要使用骈体双行的四六句式。()√

唐诗繁荣的原因不包括()。格律诗的萌芽

唐代科举常年定期的科目不包括()。明言

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

唐朝历史上也有过文字狱。()×

唐诗总量有()余首,诗人作家()人。57000、3500

《全唐诗》是由()主持编纂。陈尚君

唐诗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这个最早是严羽提出的。()√

“吴中四士”不包括()。孔融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曲》。()√

“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涛大。”出自()。《抱朴子》

“月照花林皆似霰”出自于庾信詩:“花林鳥未栖。”()×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句诗暗含了()的诗作。曹植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可以看出鱼龙是不能传书的。()×

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总结错误的是()。杂乱无序

陈后主跟杨广都写过《春江花月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引用过哲学家尼采的话。()√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的评价。苏轼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容诗、画、意为一体。()×

《终南山》这首诗以不全求全,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渭川田家》这首诗中()没有运用对仗的手法。颔联和颈联

《渭川田家》中有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出自()。严羽

孟浩然诗的语言自然纯朴,不假雕饰。()√

《秋登万山寄张五》这首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中诗句。()√

严羽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边塞诗的主要表现内容不包括()。军旅井然有序的生活

边塞诗的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

()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燕歌行》

《唐才子传》中“少性拓落,不拘小节”是对高适的评价。()√

张守珪大战契丹到朝廷报捷,皇帝设宴款待并赋诗()一首。《平胡》

高适的诗集里有三首诗是跟张守珪有关的。()√

《燕歌行》这首诗的前八句押韵情况是()。先入声韵后平声韵

“美人帐下犹歌舞”是作者对作战士兵的一种讽刺。()×

《燕歌行》除高适之外,下列诗人中()也写过。曹丕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李将军列传》,李将军是指李广。√

关于《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描述错误的是()。全篇抒情

高适的《燕歌行》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

李白的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属于第二阶段的是()。出蜀漫游时期

再度漫游时,李白是以()为中心。东鲁、梁园

在李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抨击权贵、抒发愤懑的诗作。()√

李白的乐府诗有()首,占其全部作品的比例是()。230,四分之一

不属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极具现实主义

《秋浦歌》是李白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之一。()×

明代胡震亨评论李白的乐府诗时提到读太白乐府有()难。3

下列诗人的乐府诗不属于旧体乐府的是()。李白

《关山月》为乐府诗题,属横吹曲辞。()√

对《远离别》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描述不正确的是()。文笔优美

《远别离》这首诗讽刺的对象是李辅国。()×

古人指出李白五律的主要特点不包括()。气象恢宏 或者 通篇对偶

李白的七律诗在数量上要比五律诗多。()×

《赠孟浩然》这首诗的“高山”一句用了《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

《等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是李白要与()一较胜负。崔颢的《黄鹤楼》

下列诗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送友人》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句中“晋”是指东晋。()×

在李白时代七言律诗已经完全定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中()字力透纸背,是对前途的展望。入

不属于《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直抒胸臆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以下哪首诗不属于杜甫的“三别”?()渡荆门送别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同志在参观杜甫草堂时留下的对联,这里说的杜甫草堂位于我国的()。四川成都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在他人生的哪个阶段所作的?()困守长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离开成都后所作。()×

杜甫诗歌的创作特点是()。沉郁顿挫

篇二: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老子《道德经》及注解

???

???? 前言

??

??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 老子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 我们对于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经》,应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摈弃其神秘的外壳,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道德经》流传久远,错简、异文甚多,裁章遣词各殊,且文简义奥,历代世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因本书是哲学论著,所以译文主旨应是释解本意,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切实的现代阐释,以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本书采用这样的译释方针:凡可用当代的知识词句能发掘其奥义者,只求似是;文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处也尽量附会一下,以求行文通畅易懂。但这样一来,一些地方的译意可能便难以妥洽,所以仅能供读者揣摩文义时参考。愚意认为如此处理,总比让读者阅后不知所云为好。

?? 《道德经》版本,一般都沿用王弼注的编排,但这是否就是原著的本来面目,历代大家也莫衷一是,难有定论。因此书历来号称难读费解,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现将原文章节排列顺序进行调整,按章节内容分别归类,形成三个大体独立的思想系统,原章内文字仍旧不变。因《道德经》的体裁,在一章中有包含几个独立思想者,有各章道理相互穿插彼此引证者,这增加了义类划分的难度。更因我们识见水平鄙陋,安排与译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所以恐怕难圆笔者初衷。是非曲直,敬请读者方家指教。

另外特别需要声明的是,笔者为了行文的简洁和便于在博采众议时断章取义,故而在本书中采用了一条原则:书中引用或提到的观点言论,一般没有脚注,因此著作和作者的姓名不能一一列举。但可以坦白的讲,书内除译文外的解说释注,基本都是他人所言。笔者所作的工作,只是把众人那些对老子思想能加深理解的精辟言论,或者是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地附会在了老子有关的章句中。故而在此仅向所有贡献者表示感谢和歉意。

老子生平?

??

据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传》记载: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

? 《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

?

? 《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

?????? ? ?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什么是道:??

?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怎样才能得道:???

?? 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

?? 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状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本质再经逻辑推导,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就可以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推见。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些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后,由人的内在天性推见了道的超越共性。

?? 这类似古希腊人的认识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实体,单个实体可以从中分离出来,从外到内加以分析认识,对实体的本质性认识形成概念,与实体的性质相一致,它与实体是对应的。

?? 这也象全息粒子的分析方法:孤立的分析建立在整体的范畴之上,整体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总和,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存在,并保持它的本来状态,系统分析方法将二者统一起来,揭示内在联系的秩序性。根据全息律的三条原则(对应、同构、共效),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之间实际也存在着类似的全息关系。 ?? 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然后从个人的体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状态"。己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与宇宙的关系可谓是混沌模糊的辩证全息学。

?? 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人道"、"地道"体验出来。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道的三大法则 ??

(一)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 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

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论语》中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 ?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

??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行道,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 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

篇三: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向他问过礼,连现代哲学鼻祖黑格尔也是对老子佩服得五腹投地。老子文化是中华文化之魂!下面连载全篇内容:

第一章《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小子白话五千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而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物质都会有它的自身特性,而这些特性又受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观察事物时要经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从表即里,找出它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为我所用。

一句点题:(确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2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二章《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小子》

事物的发展变化也如矛盾发展变化一样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没有好就无所谓坏,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因此智者看问题注重事物矛盾发展的两个方面。凡事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用行动教育后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成功后不停止进取,正因为不停止自己不断进取的脚步,所以成功总会伴随着他。

一句点题:(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3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三章《老子》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小子》

古代明君治国,首先不把社会等级分得太过明显,不把权利过分集中某些人,不过分的推崇物质占有和物质享受。其次教化子民消除一些不现实的想法和奢望,保持纯朴的思想和健康的体魄。简单的说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经常让民众在一种自给自足乐陶陶的安居乐业状态。最后还要教导他们什么是恐惧的事,什么是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并且还要让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纯朴的民风,这样国家就会进入非常好治理的无为而治的状态。

一句点题:(确立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1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四章《老子》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小子》

世界上的客观规律,真是难以言表,深不可测,它主宰着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精彩呀!它能锉其锐气,解其纠纷,和其光明,同其世尘,好像天外有个神灵在控制。

一句点题:(遵循规律,崇尚自然。)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1回复此发言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47回复此发言

--------------------------------------------------------------------------------

2 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

5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五章《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gu,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小子》

大自然也不一定只是给予,既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山崩地裂,天灾人祸;圣明之人也不一定对百姓只是付出,说不定也会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去伤害一小部分人。有些道理如同风箱的原理;风出的越急时,箱里的空气就越少。知道的东西太多,顾虑也会更多,反而妨碍自己的行动。还不如坚守一个“有付出,才有所得”的大道理,更能取得成功。

一句点题:(我生在我不在天,有付出,才有所得。)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2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六章《老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小子》

自然界的生育繁衍的规律,更是妙不可言,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但它能连绵不绝,永无穷尽。

一句点题:(生育繁衍规律,更为奇妙。)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3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七章《老子》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小子》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圣明之人之所以为人认可,是因为他为大众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正因为为大众的奉献,才 成就了他自己的名望。 一句点题:(忘身才有我身。)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4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八章<老子>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子>

对于修行者来说,水的品性是最好的,它虽只呆在低洼处,地位低下,价值低廉,却能生育,润养万物,万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它,它柔弱却坚韧,任何强硬的东西都会被它的锲而不舍给摧毁.

所以修行之人要向水的品性学,要广结善缘,慈悲为怀,与人为善,感恩大自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从政要讲公正廉洁,做事要善于动脑筋,行动要把握好时机,像水一样与世无争.这样才会有悠然自得的状态和优良的品德.

一句点题:(崇尚水的品性,做修德养性之人.)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5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九章《老子》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小子》

为人做事都有个度,谦受益,满遭损,如果你拥有很多了,要知道满足。再锋利的兵器也会在战场上毁掉,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横,会自食其果。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才顺应自然规律。

一句点题:(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6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47回复此发言

--------------------------------------------------------------------------------

3 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十章《老子》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tuan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小子》

内功练气专守一窍,能长时间没有杂念吗?呼吸吐纳,能像婴儿般的至细至柔吗?清除内心的杂念,澄洁心镜,能够做到一尘不染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够不用知识和才智吗?人生存在万物运动变化之中,能够做到宁静柔弱吗?明白事理,通晓四方,能够不依赖知识的学习吗?所以说任何事物的追求都没有个穷尽;能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无私的奉献出来给予大众,那才是最高尚的品德。 一句点题:(无私的奉献,才是最高尚的品德。)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7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十一章《老子》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

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小子》

车轮连接上轮条,当没有中的有,为车之用。陶器中陶制出的空腔处,当有中的没有,为器之用。房中开个窗,当有中的没有,为屋之用。我们有时用有的一面,有时用无的一面,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

一句点题:(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8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翻译得不错,还有吗上哪里看去?!!

作者: xuechunqi 2006-5-9 21:29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十二章《老子》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小子》

五颜六色会使人目眩。驰骋田猎会使人癫狂。意外之财会使人起歹心。五味太过会使人败味。五音太强会使人耳聋。所以智者修身养性,只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饭即可。过分的财色名利,七情六欲,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句点题:(清心寡欲,粗茶淡饭,才修身养性。)

作者: 小子文化 2006-5-9 21:29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老子《道德经》意译本《小子白话五千言》

第十三章《老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小子》

充辱若惊,是因为自身的利益的使然,如果没有自身的利益,看淡利益,把大众利益高于自身,就不会有什么宠辱若惊.那么大众就可以让你领导.如果私心太重,你怎么能领导好别人?又怎么能服众.


查看更多理学类相关内容,请点击理学类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