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法学类】

篇一:《天启》观后感

战争是“英雄”间的对弈,棋子是那些“普通”民众?

——观法国二战记录片《天启》有感

“《天启》是由法国制作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以亲历者的视角重现了二战的真相,从世界不同眼光去深入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讲述了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士兵)、受害者(民众)以及制造者(政治、军事领导)的悲惨命运”;“共6集,每集50分钟左右,分别为《闪电战》、《耻辱的溃败》、《兵临莫斯科》、《燃烧的世界》、《宿命难逃》和《苍鹰败落》”。断断续续地把这部二战纪录片看完,非我国所制,片中从未出现过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也算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二战。

第一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几个月后,他的独裁政策得到全面施行。“德国在我们脚下!德国为我们骄傲!德国让我们勇往直前。”我若是当时的德国年青人,不听他的宣言,应该都会是他的狂热追随者之一吧,就如我想我若生在文革就99%会成为一个红卫兵一样。

1938年3月,希特勒把奥地利纳入德国版图;奥迪利的一个山村,“1899年,希特勒曾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这里上学。如今,这里的孩子还赤着脚,而希特勒却已开始征服世界。”

1938年9月30日,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内维尔〃张伯伦和爱德华〃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并签订协议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了希特勒,后者发誓不会再侵略欧洲任何国家。6个月后,1939年3月15日,“赫尔曼〃戈林在希特勒的授意下,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久后,美国政府利用法国邮轮“诺曼底号”从欧洲接回了大量美国公民;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昨天看到的这则新闻“【环球时报赴缅甸特派记者 邱永峥】1月18日,据环球时报记者在缅甸克钦前线了解,缅北战事进入全面升级状态。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受战火影响,包括数百中国公民在内的约2000平民在战区被困3天,目前伤员无医药,所剩粮食饮水不多,缅甸政府军仍在封锁不让平民离开,这些来不及从战区撤离的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极度令人担忧”。美国国会已于1935年通过《中立法案》。

1939年9月1日早晨5点35分,德国向波兰进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声炮在

但泽打响。1939年9月3日上午11时,驻柏林的英国大使发表了战争宣言;下午5时,法国正式对德宣战。

“一个叫奥古斯物〃冯〃卡格内克的(德国)士兵写到:我认为军旅生涯是正确的选择,我的父母也这么想,父亲常对我说,只有经历军旅生涯,你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犹记得高三寒假补课时,国防科技大学的叶学长(大一)来班上宣讲,我们互相留了手机号和QQ号,那时我眼睛还好,成绩是与他相似的年级三十几名;后来高考我是年级十几名,来到西交。大二时有次和张刚聊天,他说大学毕业后想去当两年兵;后来我们聊,他想在草原牧羊放马度过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年度。

“9月20日,希特勒下令轰炸华沙,他们很快就包围了城市,但却久攻不下。“(纽约 1939年9月20日)各大报纸的头版争相报道,希特勒的这次进攻令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随即向全国人名致辞:我们的国家会保持中立,但是,我无法要求美国的公民在思想上无动于衷,即使是中立者,也有权辨明事实,即使是中立者,也不能因为受到胁迫而停止自己的思想、无视自己的感受。”“经过二十多僵持之后,波兰投降。纳粹党人汉斯?弗兰克被希特勒和希姆莱任命为被侵占省份的总督,就职时他宣称:我掌握有波兰人的生杀大权。”“遵照之前和希特勒达成的协议,苏联占领波兰东部,在波兰,德军和苏军亲如兄弟,这让人难以理解。纳粹党人四处散发存单,内容是:德军向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苏联红军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二集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国攻击比利、荷兰和法国。1940年5月28日,“眼看大势已去,比利时国王率军宣布投降”;英法联军溃退敦刻尔克,希特勒命令德军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6月4日,丘吉尔发表著名演讲,大声疾呼: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战斗,我们将在山区战斗,我们绝不投降。

5月28日,比利时国王率军宣布投降;6月4日,英国总统发誓永不投降。降与否?我想我若是后者也绝不会低头,这也会是多数人的选择;但我若是前者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降、当亡国奴会被永远看不起,连子孙后代都会被鄙视。会不会根本就从不抵抗?这样似乎还更显得伟大。我也愿我能选择游击作战、地下作战,且国民则全已转移妥当,但这是不可能的吧?也许我应该得听听国民的心声?要战要降由国民决定,但这又是不是一种不愿承担责任的表现?我忽然为比利时国王由衷地惋惜甚至尊敬,也深深地感到小国的无奈,“小人物”的无奈;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民都希望祖国强大的原因吧,这是对自由和荣耀的热爱。

(1940年6月10日)在罗马,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意大利对英国个法国宣战:我们刚刚向英国和法国大使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墨索里尼决定趁火打劫。墨索里尼真卑鄙,也不可靠,他妈的猪样的;他当时肯定是坚信英法必输,德国必赢了吧,而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前他也必定心有疑虑、尚在徘徊或者是想着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吧。就这样的见识和思想怪不得墨索里尼政府会是轴心国政府中最早垮台的呢,意大利人若不受待见那也必定和你有关。当我这样想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犯错误了。但不知这错误的名称叫什么。以成败论英雄?若二战最终轴心国胜利,历史改写。我会不会夸或者羡慕、嫉妒、佩服墨索里尼机智果断,就像羡慕、嫉妒、佩服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一样?

“巴黎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希望用放弃抵抗来避免重蹈华沙和鹿特丹的覆辙,法国政府已经迁至波尔多。““1940年6月14日黎明,德国兵不血刃占领巴黎。作为纳粹重要标志的万十旗遍布巴黎各处。德军占领巴黎后,迅速进入早已人去楼空的政府部门,寻找重要资料,从间谍名单到共济会会员,还有令德国颜面扫地的《凡尔赛条约》原件,都被送到了希特勒手中。”

1940年6月22日,德法签订《停战协议》;希特勒决定,保留法国的部分主权,在法国境内建立傀儡政府。傀儡政府由贝当统治,首都定在维希。

事实上,维希政府仍旧控制着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还有一支强大海军;维希政府拒绝了加入英国开展对德作战。“为了向英国人民、世界、还有美国展示自己战斗得决心,丘吉尔不惜下令对昔日的盟友开火,因为法国海军很有可能会危及英国本土的安全,维希政府提议对英宣战,但贝单却回答说:一次失败已经够了。”一次失败已经够了,这是多么的痛苦、绝望和无奈。

1940年7月,伦敦上下全都摩拳擦掌,丘吉尔随即发表了著名演讲——

“不列颠之战即将打响,所以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责任,如果大英帝国和它的联邦可以留存千年的话,人们将会这样传颂,这才是他们心中最光辉的时刻。”

好的演讲总是这么地振奋人心,也许它有时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利。我也不由得想到了去年9月的苏格兰公投,卡梅伦前后的演讲都让我赞叹不已,苏格兰没有选择逃离英国这有卡梅伦出色演讲的功劳吧。

戴高乐建立了自由法国军队。“牛津剑桥的很多学生也加入了空军,理查德〃希拉里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奔赴战场前写到:我们是迷茫并被宠坏的一代,是所谓的失落的一代,是一群自私傲慢的人;战争不需要装腔作势的豪言壮语,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或许很任性,但是却足以对抗希特勒的青年团。”

不知道是否每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被看成是令人担忧的一代,但事实又多证明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然前一代人的批评和担忧对下一代多是有促进作用的。

第三集

德国人相继占领了欧洲众多国家的首都:布拉格、华沙、布鲁塞尔、卢森堡、海牙、哥本哈根、奥斯陆,但久攻不下伦敦。1941年4月,希特勒进攻希腊并侵占南斯拉夫。1941年6月22日,德国挥师苏联。“德国法西斯军队真的不可阻挡吗?拿破仑的军队也曾认为不可阻挡,但是它被打败了!”斯大林的演讲同样振奋人心。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接到希特勒的命令:与其他部队会和,向北进发,逼近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下令照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斯大林发表了演讲,进行全名动员,并且列举沙皇时代的伟大军人来鼓舞将士们。他提到了打败鞑靼人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击溃条顿骑士团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赶走土耳其人的苏沃格夫,以及打败拿破仑的库图佐夫。

“斯大林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具体负责指挥的是他最富才华的将军之一、堪与库图佐夫比肩的苏联统帅、45岁的格奥尔基〃朱可夫。莫斯科最终保住,纳粹国防军被迫撤退了200公里,残余顽固地驻守苏联。

篇二:二战纪录片《天启》 观后感2011年3月6日

[二战纪录片《天启》 观后感2011年3月6日]

文/明月清风

远离战争,呼唤和平

观后感2011年3月6日 title=二战纪录片《天启》观后感

看了一天的二战纪实,残酷的战争!人类的灾难!

让我们记下纳粹铁蹄践踏下血流成河、满目疮痍的土地,记下在战争中流离失所饱受饥寒疾病死亡折磨的无辜难民、记下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的的亿万万官兵、记下被德国军队残忍屠杀的犹太人民仇恨的双眼、记下诺曼底登陆、马其顿防线、敦刻尔克大撤退、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战役、珍珠港事件、记下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对日本本土造成了毁灭性重创的原子弹、记下以机身俯冲美国航母、与敌军舰船同归于尽的年轻日本飞行员、记下在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被严寒、痢疾折磨死去的德国士兵,记下远在家乡牵挂着他们的亲人的哭泣、记下在轰炸中变成了废墟的浪漫之都——巴黎、记下陷在炮火硝烟中的十月革命的摇篮——莫斯科、记下在盟军反扑的进攻中摇摇欲坠的纳粹党老巢——柏林,记下马其顿、隆美尔、斯大林、罗斯福、记下发动了这场战争,最后饮弹自尽的德国纳粹头子、刽子手希特勒和同为二战元凶的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记下在这次残酷无情的世界混战中消失的无数鲜活生命、记下被毁灭的人类文明!

让人类远离战争!

篇三:《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一.作者简介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座令人景仰的圣山,人们将他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继古希腊文学,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个高峰。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844年在喀山大学学习东方语文和法律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故乡 ,致力于改善农奴生活的工作。1851年随兄参军,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 ,并在战争中开始了创作。第一部著作自传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与其后写的自我分析的日记 ,为以后的创作作了准备。之后发表了军事小说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篇小说 《一个地主的早晨 》 、《哥萨克 》等。19世纪 60至 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旺盛时期,《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 是他创作思想探索的总结。这三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和其他数十部各种文体的力作 ,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译者简介

《战争与和平》这本著作影响深远,被翻译为世界上的多种语言,我看的这个版本是著名翻译家刘文飞先生的作品之一。

刘文飞,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著有《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阅读普希金》、《伊阿诺斯,或双头鹰》等专著十余部,另有译著20余部,论文和各类文章百余篇。

三.作品背景

《战争与和平》,仅从小说的题名来看,这就是一部史诗。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与和平便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如同生与死、爱与恨之于个人生活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广泛地描绘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这里的“战争”,是指1805—1812年间俄罗斯与法兰西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直到库图佐夫率兵彻底击退拿破仑;这里的“和平”,是指这段时间里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从贵族阶级的舞会、出猎,到普通士兵的战斗生活和农民的日常劳动。作品以1812 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 ,展现了前后二十年间 (从 1805年到19 世纪20 年代初十二月党人运动酝酿时期) 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

原著作品共分四卷 ,约一百二十万字。第一卷主要写1805年的战争。因为战争在国外进行 ,士兵不明白战争的意义 , 所以遭到失败。同时书中还描述了1805年至1807年贵族庄园的和平生活。通过贵族家庭晚会和命名日的庆祝活动 ,引出库拉金、别索霍夫、鲍尔金斯基、罗斯托夫等四大家族的主要人物。

第二卷 写1807年奥斯特拉斯战役与这次战役失败后至1812 年卫国战争前这段时期贵族庄园的和平生活 ,贵族与农民(奴 )的宗法关系。

第三卷 写1812年法国进攻俄国,俄军向后撤退转移。在波尔金诺的大决战使法军严重受创。后来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法军得到一座空城,受到俄国人民反击 ,法军再次受挫。

第四卷写法军从莫斯科撤退,受到游击队的袭击,最后法军被俄国军民赶出俄国本土。卫国战争结束,人民过上了和平的生活。

在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全书以四个贵族家族为基础,以俄法战争中的奥斯特拉斯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为主线,深刻、精细地刻画了当时俄国各阶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体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作品中约有500 多个人物 ,上至沙皇、元帅将军 ,下至士兵、农奴,一个个都写得活灵活现,主要人物呼之欲出。 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四.作品梗概

比埃尔·别索霍夫是彼得堡最富有的别索霍夫老伯爵心爱的私生子 ,一直在国外受教育 , 接受了自由思想 ,在老父临终前回国,继承了大宗遗产。外交官库拉金见其如此富有便垂涎欲滴 ,千方百计要把女儿爱伦嫁给他。比埃尔天真善良、优柔寡断 ,无法拒绝这件婚事。婚后 ,爱伦继续过着放荡的社交生活 ,比埃尔为此极为痛苦。他曾想在共济会的宗教生活中寻找慰藉 ,也企图把精力用在改善自己庄园的农奴的生活上 ,但都不成功。在法军侵略俄国之际 ,比埃尔激于爱国热情 ,不顾个人的安危 ,趁莫斯科遭到法军大火时计划刺杀拿破仑 ,后又在路上营救了许多妇女和儿童 ,被法军俘虏,后来幸得游击队救出。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在性格上与比埃尔形成鲜明对照,他高傲、果断,活动能力很强。1805年战争一爆发,他抛弃无聊的生活 ,追求战斗的荣誉而志愿参军。在奥斯特拉斯战役中俄军失利 ,安德烈受重伤 ,被俄军留下给当地居民照顾。伤愈后他回到家乡 ,正当妻子产下一个男婴后死去。家庭的不幸和个人遭遇的挫折 ,使安德烈感到极为痛苦。他过了几年隐居生活 ,致力于田庄管理 ,改善农奴生活。终于在年春天振作起来 ,积极投人社会活动,并爱上了娜塔莎·罗斯托娃。但这件婚事却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因此婚期拖延了下来。这时安德烈去国外休养 ,而年轻热情的娜塔莎受不住对方家庭的冷淡和长期等待的痛苦 ,几乎被爱伦的弟弟 、浪荡子阿那托尔拐走。同比埃尔一样,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不幸和苦恼在1812年的全民保卫战中被湮没下去了。安德烈在著名的波尔金诺战役中受了重伤 ,后来光荣牺牲了。娜塔莎也在战争年代里成熟起来。战后 ,比埃尔和娜塔莎结为伉俪, 埃尔后来同俄国十二月党人一道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五.读后感受

原著内容肯定会更加精彩,我看的只是缩略版本。

刘文飞先生翻译的《战争与和平》,虽然没有全部的原著内容,但是依然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我对战争场面只是略读,但是对书中的几位女主人公的描写还是非常关注的。

女主人公娜塔莎· 罗斯托娃是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中的主要人物形

象之一。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 ,她就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作者通过对娜塔莎性格矛盾的揭示 ,使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切细致地显露出来。

但是最让我注意的是主人公安德烈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

真挚善良的玛丽亚公爵小姐也因有着圣母般纯洁高尚的胸怀,她基督徒式的自我牺牲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是俄罗斯东正教及土地孕育了娜塔莎这样的迷人精灵, 也赋予了玛丽亚俄罗斯姑娘特有的宽容和慈爱,坚韧与希望。小说中玛丽亚的形象,真挚善良。基督教“自我献身的魅力”贯穿着她的一切行动、思想和感情,决定着她对各种不同的人的态度。

“一个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已经广为流传并为人家所耳熟能详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是出自《战争与和平》中罗斯托夫对爱妻玛丽亚的称赞呢?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丽亚有着苍白的脸和虚弱的身体,她虔诚的信仰给她开辟了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使她的内心更加的丰富和高尚。在托尔斯泰看来,精神上的可爱远比外表上的美丽更加的吸引人,所以在玛丽亚的形象上,托尔斯泰展现的是精神形态的美,是一颗高贵的心。 玛丽亚看似柔弱怯懦 ,其实骨子里却蕴含着坚韧的力量,虔诚的信仰给了玛丽亚无穷的精神支持。她在默默忍受家庭生活的折磨时,还不忘把爱的氛围带给身边的人,在安德烈尚未从丧妻之痛中恢复时,是她担负起养育襁褓侄儿的责任。

《战争与和平》玛丽亚公爵小姐真挚善良、有着圣母般纯洁高尚的胸怀而被长久的记忆。玛丽亚的心路历程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在宗教信仰中探索生活的真谛,不断地协调天国之爱和尘世之爱的矛盾冲突,最终走向美好生活,这一形象正是列夫·托尔斯泰博爱的表现。

在塑造自己作品主人公的命运的时候 ,作为一个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和心理学家托尔斯泰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实 ,一种可信 ,追求的是用生活的真实性来描写各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从他所塑造的每一个活脱脱的形象中可以看到这个伟大艺术家的超凡能力极其敏锐的视觉 ,这一切都反映出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 作家的道德水准及艺术信仰。作家坚信 ,罪恶的、丑陋的东西终将被揭穿 ,露出本来的面目 ,无论它多会伪装 ,看上去多善良 ,隐藏得多深 ,最终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正义与善良将会胜利 ,真正的美就体现在正义与善良之中。

读完这本书,再来理解和平与战争似乎不再那么简单,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谁都渴望和平,渴望安定的生活,但愿残酷的战争永远只是回忆。


查看更多法学类相关内容,请点击法学类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