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汇报材料】

篇一: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彭加强

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发展和壮大

县域经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

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县打造“强盛湘

阴”的重要举措。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如何?笔者近期就此

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特点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等各项方

针政策,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突出“发展”,县域

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是我县经济发展

生机最旺盛、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发展比较协调、

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几年。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全县经济快速发展,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转型升级不断

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

值158.7亿元,同比增长1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

值33.7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1亿元,

同比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43.9亿元,同比增长

11.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3.4、8.2、4.4

个百分点。

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00人,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8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8

万人;完成了20所农村学校的校安工程,农村九年制义务

教育率达100%;全面完成了今年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新建

改造乡镇卫生院7个,新建村级卫生室3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着力开展“阳光行动”,落实农村低保对象2.6万人,五保供养标准较去年提高200元,新建农村敬老院、五保之家等11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共参保43250人,新增4348人;解决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共497套,新建农村沼气池6208口。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1.1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6.81千公顷,同比增加1.39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69千公顷,同比下降14.1%;全年粮食产量54.76万吨,同比同比增长0.37%,其中:秋粮产量28.64万吨,同比增长

1.92%。油料产量1.78万吨,同比增长13.6%;茶叶产量0.19万吨,同比增长0.3%;养殖水产品产量9.36万吨,同比增长5.4%。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温氏集团、春云科技等产业化项目。洞庭黄龙在天津股交所挂牌,这是县内企业挂牌上市零的突破。凯佳生态、九洲生态城、左公水乡等现代农庄建设扎实推进,鹤龙湖农庄等17家现代农庄评为全省星级乡村旅游点。粮食生产再获全省先进,水产总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畜牧工作荣获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高。

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县共硬化通乡镇(村)公路230公里,硬化率达85%以上,通组、通户硬化率均超过60%。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4个,全县共新增垃圾围(池)2720多个,建设乡村垃圾站220多个,50%以上的村庄实行了卫生保洁制度,实现了垃圾集中管理清运。全县共新建沼气池6208个,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41045个,仅 2

沼气一项就覆盖全县30%以上的农户,加上电器、液化气和气态生物灶等在农村的广泛使用,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提速增量

产业经济提速升级,工业经济加速扩张。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8.9亿元,同比增长34.3 %。全县规模工业达到152家,同比增加2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8.6%。建华管桩、福湘木业、洞庭生物、长康实业、义丰祥实业等企业效益提升。大地化工、长元人造板、科英机电重组盘活。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

4.5亿元,同比增长3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4.6亿元,同比增长52%;

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基地。2010年全面完成2条主道的电、供排水、排污系统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相关配套工作。今年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新增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7.7万元,同比增长64%。园区共引进招商项目16个,协议引进资金6.7亿元。全年新开工项目15个,尚达木门、菲菲毛巾、驿通电子、新源变压器、波士家俱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为构筑大园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奠定了基础。

建筑业稳定增长。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3家,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4%。

尽管我县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兄弟县市相比 3 一、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县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县域经济特色不浓,各地之间结构趋同,缺乏浏阳生物医药、花卉、望城现代农业之类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传统农业产业仍然在唱主角;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还停留在相当原始的水平;产业链短,集约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不多,未能形成强势产业链,其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半径、规模效应还十分有限。

二是规模企业比重不大。据调查,我县现有企业784家,但规模企业只有149家,仅占19%。工业企业相当一部分为传统产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9.8%,年产值在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占3.4%,年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家(今年可望有两家),年纳税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不足十家。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虽然我县近年来引进了如远大低碳科技园、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长丰新能源汽车、中铁轨道等财源性、税源性大项目,但还未形成生产力。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全县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三是资源要素制约严重。一是用地紧张。近年来,由于我县引进项目较多,用地指标不够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县每年的用地指标在700亩以下,而实际需要量在5000亩左 4

右,致使中铁轨道等一大批已落户项目无法开工,用地难已成为招商引资的最大障碍。二是资金紧张。园区建设、项目征地拆迁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尽管县委、县政府通过引进商业银行、争取贷款、向干部借款等筹集了不少资金,但与实际需要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使建华二期等好项目无法开工建设。另外,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3亿元以上。三是用工紧张。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工资协商制度的即将推出,企业用工短缺、用工成本高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县部分企业的一大难题。用工短缺直接导致了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特别是由于几次实施有序用电,生活用电无法保证供应,很多企业员工辞工,进一步加剧了用工紧张形势。四是要素紧张。今年以来,“电荒”问题十分严重。我县为保民生、保稳定,已4次实施有序用电。有序用电期间除留三千保安负荷外,工业企业全部停止生产,累计投产时间近60天。另外,我县工业所需的煤炭、钢材、成品油、铜材、甲醛、木材、粮食、亚麻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了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升高,运输成本加大,企业盈利空间压缩。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强盛湘阴”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努力完善发展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5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建议

篇二:关于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为什么提出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这一问题

(一)从宏观上看,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县域经济将会实现长足发展。县域是沟通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在国民经济体系架构中,县域经济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更是提出“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近几年来,山东积极实施“扩权强县”政策,推行“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县域人口和GDP占到全省的95%和79%以上。目前已有20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14个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行拓展县域经济,加快自身有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十五”期间山东农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经营战略必须再次调整。“九五”时期(含)以前,农业银行的经营重心主要在县及县以下。“十五”期间,为迅速扭转全行客户结构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和经营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山东分行对经营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制定并实施了以重点产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为主要内容的“四重策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对改善山东分行的经营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全行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在“十五”时期实施“四重策略”是完全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农行无论是网点、机构、人员,还是业务总量、经营效益等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从重点调研的临沂、潍坊、烟台市分行情况来看,2005年末非扁平化支行营业网点、人员、存款和经营利润分别占到83.3%、73.4%和78.5%和81.7%。随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金融资源也会快速膨胀,必然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渗透、竞争的重要阵地。在县域,农行的优势比工、中、建行和信用社更加突出:与工、中、建行相比,我们的网点更加普及,机构遍布城乡,服务县域客户的能力更强;与信用社相比,

我们的网络优势突出,存款通存通兑,汇款漫游全国,服务层次更高。因此,农行在县域理应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重点突破零售业务,为县域农行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山东分行把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确定为“十一五”时期全行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脱媒”趋势加剧,各家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客户维护成本越来越高,综合回报率不断下降;传统信贷投放市场开始萎缩,信贷投放增长率明显下滑,贷款增速远远低于存款增长态势,银行业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调整经营结构,推进经营转型,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也制定了许多措施,我国中小企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经营转型的指导下,各家银行都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不约而同地把视觉移向县域经济内,积极抢夺县域中的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并且发展迅速。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在县域经济的初步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县域经济中零售业务资源丰富,全行提出经营战略转型,重点突破零售业务,为县域农行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县域农行应该尽快明确定位,理清思路,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努力成为县域零售业务的主体行。

(四)从国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来看,农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撤离县域经济。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农村信用社体制,推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明显,国家一直把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来看待,目前更是把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一并进行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农业银行将不可能完全撤离县域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好县域经济和县域农行这篇文章。

在调研中,部分行和一些同志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我们当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成功,并留下了巨额的历史包袱,至今县域农行不良贷款的比例还是

普遍偏高。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内部看,当年农业银行还没有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政策性的业务占比较大,专业银行的特征还比较突出,对资产质量和利润的追求还没有成为全行经营的主要目标。从外部看,县域经济的计划性特征比较明显。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主体,居民的金融意识比较淡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农业银行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现代金融企业,再加上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我们认为,目前农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过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分析为什么要重视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正视目前县域农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各级行对拓展县域经济的认识不够统一,对县域经济介入什么内容及怎样介入等,没有搞明确。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县域,还是欠发达的县域,农行能作为什么,不能作为什么,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的措施。二是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十五”期间,各级行集中信贷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点拓展省、市分行所在城区和重点大客户,对县域经济、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关注相对较少。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有效地信贷介入县域经济的渠道和机制。从调研三行的情况来看,“十五”期间,县域农行增量存款占比73.8%,而增量贷款占比仅为69.5%,如果剔除省、市分行直销的重点法人客户贷款,其余贷款增加得更少。在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上,县域农行发展更是受到限制,营业场所改造和电子化投入不足,人员老化并严重断档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农行的形象。三是市场营销能力弱化。近几年来,我们对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主要是拓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拳头产品非常缺乏,市场营销队伍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充实和锻炼,再加上信贷政策、制度与业务流程存在一些瑕疵,我们的市场营销能力与其它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形势十分严峻。四是风险防控能力比较低。在处理风险控制和发展的关系上,无论是观念还是方法上都还不到位,存在单纯地就风险而控制风险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农行的正常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各级行必须把支持介入县域经济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加快推进。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县域农行的市场定位,完善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强化产品和业务创新,切实增强县域农行的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扎实推动县域农行发展,为实现全行由盈利大行向经营强行的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于加快县域农行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市场定位。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指银行对其核心业务或产品、主要客户群及主要经营区域的认识和确定,是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而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确定“客户——区域——产品”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的战略。从县域经济发展、客户资源以及农行网点布局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明确县域农行的市场定位必须坚持“宏观控制、总体把握”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第一,宏观控制,总体把握。无论哪一类型的县域,其市场定位要基本统一。在客户定位上,要以县域中小企业和优质个体工商户以及城区的机构类客户为主,中小企业是发展的重点。在产品定位上,以零售业务为重点,包括零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尤其是银行卡、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等。在区域定位上,以县域城区、各类经济园区和经济发达重镇为主。

第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既有全国百强县,也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县域农行的业务经营定位,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客户资源等情况,实事求是地研究确定,使其发展更加贴近县域经济的实际,更加贴近支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1、经济强县农行要实施全面发展战略。对于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要全方位介入。积极营销存款资源相对富集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较强还款能力的重点医院、高级中学和优质房地产项目。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政府诚信度较高的县,可以适度介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对于经济发展一般县,在重点抓好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同时,适度介入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业务,积极营销存款资源相对富集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县医院,审慎介入高级中学和房地产项目,严禁介入基础设施项目。

3、对于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仍以营销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清收不良贷款为重点,审慎介入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县医院、高级中学的资产业务,严禁介入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理顺零售业务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统一的零售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从我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零售业务分布于多个部门,个人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和农业信贷部都有零售业务经营管理职能。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市场细分、产品研发和政策措施不协调,是我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建议成立统一的零售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要以个人业务部为主体,整合房地产信贷部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和农业信贷部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成立一个“客户群体明确、工作职责清晰、管理幅度对称、上下级行对口”的零售业务部,统一负责全行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 第二,自下而上积极推进零售业务事业部制管理。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是一个大的趋势。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工商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进行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从行内外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自下而上地进行零售业务事业部制改革。第一步,以县域农行零售业务部为依托,将县域的客户经理集中管理,组建县域农行“零售业务事业部”,按照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第二步,选择部分市分行进行分支行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重塑零售业务的组织架构、业务和管理流程,实现零售业务的专业化营销、独立化运作。第三步,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分支行零售业务垂直事业部制改革,逐步提高垂直化管理的程度。

(三)提高县域农行快速发展零售业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在重点法人客户上收省、市分行直销以后,零售业务就成为了县域农行的主体业务。在县域经济成分中,以小企业客户、个体民营经济为主,且资源丰富。同时,零售

篇三:关于湄潭县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湄潭县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邓皓

3

3邓皓,女,1992年生,贵州遵义湄潭人,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会计学专业09-3班,电话:13607040109,邮箱:1057591169@qq.com

摘要: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湄潭

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

为44.68%,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湄潭是“贵

州茶业第一县”,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

国特色产茶县”、“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湄潭翠芽”获“贵州

三大名茶”殊荣,品牌价值达7.69亿元。

关键词:茶业 名优特产 协调发展 贵州小江南江南第一茶城

一、经济概况

(一)农业 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以盛产优质茶叶、大米、烤烟、辣椒、油菜籽、玉米、中药材等闻名遐迩,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县新增茶园22.5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5万亩,茶叶产量15060吨,产值9.13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近14亿元,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湄潭翠芽”获“贵州三大名茶”殊荣,品牌价值达

7.69亿元。

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畅销全国、香飘神州;“湄潭翠芽”曾先后28次荣获“中茶杯”、“中绿杯”等国家级名优茶评比金奖,在2009“贵州十大名茶”、2010“贵州五大名茶”评比中荣登榜首。我县相继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授予“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茶叶)定点交易市场——贵州·湄潭西南茶城是黔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占地面积345亩的“中国茶城”已动工建设。湄潭“茅贡”牌优质大米2003—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湄潭年产优质烟叶15万担左右,是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牌香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示范项目青田田鱼标准化养殖面积2万余亩,并被国家在西部地区推广。

(二)工业

湄潭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化进程。2005年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规划面积为18.76平方公里的遵义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落户湄潭,成为遵义市七大重点园区之一。现入园企业达30家,其中投产20家,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茅贡米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国家级扶贫重点龙头企业1家(茯莹泡椒公司)。全国百强茶叶企业3家。“十一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9.1亿元,五年净增13.5亿元,年均增长27.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04亿元,年均增长25.6%。同时,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期末削减15.2%和21.3%。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贵州省乡镇企业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和“贵州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

湄潭工业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工业有能源、酿酒、烟叶复烤、茶叶加工、植物油、面粉、饲料、制糖、印刷、农机、化肥、化工、水泥、制砖、铝合金制品、竹编、藤编、家具、皮革、丝织、缝纫、建筑修理等。新建成的黔北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烟草复烤、酿造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化工、能源交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湄潭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建的杭瑞高速公路横穿全县,326国道、省道204线交汇,横贯县境。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互相联结的公路交通网络。电信通迅发展迅速,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程控电话、移动联网电话开通,可直拔国内外。部份企业开始使用英特网和个人用户发展。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辖村,距县城10千米。全村总面积12平方千米,辖8个村民组,2010年807户3347人,人均纯收入8800元。茶叶是村主导产业,全村现有茶园面积7800亩、户均9亩,人均2亩以上,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专业村”称誉。

(三)旅游资源 湄潭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达56%,誉为“璀璨的高原明珠”。当年浙大师生为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湄潭文化厚重,有长征文化、浙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以及漫画艺术等。

湄潭是遵义东线旅游的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西迁办学旧址(县城,永兴共九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永兴古镇,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天下第一壶(基尼斯世界纪录),省级湄江风景名胜区(占地180平方公里,自然景点总计55个,分八大景区),主要由天门峡景区,湄江峡景区、野猴谷景区、仙谷山景区、三道河景区、三层崖圣泉景区、琴洲景区和蓝伞洞景区、神龙架景区等自然景区,浙大西迁历史博物馆、天主堂红军标语、贵州高原西南茶城、浙大文化广场、新世纪广场,茶乡文化广场等人文景观和西部茶海公园、东方农业博览园(等)主题公园组成。集山水,湖泊,峡谷,野生植物,溶洞,漂流,文物古迹等为一体,具有幽,秀,雄,险等特点。其中,百面水天生桥群(天桥天坑群落)属于世界稀有资源,浙大西迁文化具有唯一性。以“湄江峡谷”、“浙大西迁陈列馆”等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为代表的湄江风景名胜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潭文化厚重,有长征文化、浙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以及漫画艺术等。

黔北“小江南”湄潭,现已初步规划和建设十大自然风景区,五大人文景观,两大主题公园,将逐步建成贵阳、遵义后花园,川渝避暑山庄,长江上游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湄潭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百里湄江画廊风光旖旎,万亩茶海碧波荡漾,北面水神奇古朴,湄江湖秀丽动人,湄江峡雄奇险峻,湄潭新老八景景色迷人,朝阳古洞、清虚古洞、万鸟归巢、寒潭映月、虚阁暮烟、水源洞、金桥宋墓、湄江大桥、浙江大

学西迁陈列馆、天主堂红军标语、城西森林公园等是夏季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湄江是有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潭傩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漫画等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红军长征时,罗炳辉将军率领的红九军团曾驻湄潭,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在湄潭设中央茶场、茶叶研究所,抗战期间文军长征,浙江大学西迁湄潭,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在湄潭办学七年之久,撒播了现代文明。

二、名优特产

(一)茅贡米 优质米业是湄潭的传统优势产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茅贡米业公司就引进设备加工高档米,由于当时市场上高档包装米不多,竞争也不激烈,所建基地选择品种也对路,市场销售曾一路看好。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外国优质米进入国内市场并引发了国内优质米大战,茅贡米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3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茅贡米”业开发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技人员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茅贡米的开发服务中,当年就实施茅贡米优质稻示范基地0.6万亩,通过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把科学技术转化运用到实践中,98%的基地面积获得丰产。

2003年10月,茅贡米公司生产加工的优质米进入了淮安,30日下午,湄潭茅贡米在中国(淮安)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十大金奖”第一名,11月,在贵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从此,湄潭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个亮点。茅贡米产业成为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二)茶业

1 、茶业公司

2006年,村成立“贵州四品君茶业有限公司”, 经不断开拓,逐渐发展成为集茶叶生产加工,茶叶营销,茶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茶业现代型企业。2009年,成立“贵州四品君旅游公司”,利用核桃坝村怡人的自然田园风光,以核桃坝村茶文化为核心,以基地茶园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发展及特色:投资建成面积4000平方米的茶旅一体化乡村旅游的核心服务区,内有标准垂钓池,茶文化体验园和

翠缘乡村茶文化主题宾馆,游客可以在园中采茶、了解茶文化有关知识,观赏茶艺表演,可在茶叶加工厂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使游客充分享受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的乐趣。 充分挖掘现有的茶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结合核桃坝村特有的地方文化,全力打造茶企业文化,开发茶汤、茶食、茶点、茶酒的茶饮食文化,传承茶道、茶艺、茶歌、茶舞的茶风情文化,将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观光增加文化内涵。 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休闲游,公司为农户提供旅游、客房接待等相关方面的培训指导,带动部分农户发展起家庭旅店,以补充公司的住宿接待能力;针对游客的餐饮、会务培训、田园休闲游等层次较高的部分,由公司负责按现代旅游行业、宾馆运作模式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发展休闲农业成效: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为农民工在自己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核桃坝村村民大多从事多项经营,既是茶叶生产加工者,又开设家庭旅馆,兼营地方特产,风味食品。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近年来,外地贫困县到核桃坝打工的农民工有3000多人,不少外来农民工通过承包四品君茶业有

限公司的茶叶基地和在四品君旅游有限公司服务,直接脱贫迈步小康。

2、核桃坝新发展

休闲农业增加旅游客源。核桃坝村每年吸引各级、各类旅游人数5.8万至6.3万人。四品君旅游有限公司自2010年6月运营以来,共接待省、市、县各级领导1.8万人,各地游客29万人,成功举办省、市、县各级会议128期共1.2万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村里建起以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坡屋脊、转廓楼、红柱子、水泥院为主格调,面积85218平方米,房屋占地27840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户农户居住的高规格、高品位的“千壶园”黔北民居新村。民居与当地茶产业紧密结合,每户的雕花窗上都雕有茶壶,与县城“天下第一壶”呼应,别具一格。村庄邻里和睦、团结互助、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诚实守信、生活怡然自得,充满生机活力的面貌给参观者极其深刻的印象,赞誉这里是“中国西部的欧洲农村”。被称作“最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

3、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进一步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企业为载体,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茶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新的渠道。

投资2522万元打造四品君“清、静、雅、和”的茶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茶园和观光茶园2668亩;建设完善旅游接待中心4000平方米;新建休闲文化花园11000平方米;新建停车场1200平方米;新修茶文化广场3800平方米;打造钓鱼标准竞技场6200平方米;建设供游人参观、体验茶叶加工的茶叶清洁化生产车间3200平方米;打造村域内10公里长湄江河段野生钓点100个。 推进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很强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的休闲农业持续稳步发展;打造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村庄。

三、投入巨资美化新农村

黔北“小江南”湄潭,现已初步规划和建设十大自然风景区,五大人文景观,两大主题公园,将逐步建成贵阳、遵义后花园,川渝避暑山庄,长江上游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座座整洁的农村院落,一个个漂亮的垃圾箱,一张张醒目的标示牌,折射出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后给湄潭农村面貌带来的新变化。 去年3月以来,该县整合资金459.88余万元,以农村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为突破口,在黄家坝镇新庄、邓家寨,兴隆镇田家沟,湄江镇核桃坝新农村示范点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把“三废”变“三料”形成“三益”,以“三节”促“三净”实现“三生”目标。即:以村为单位,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约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家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建设垃圾收集池180个、污水净化池9口、配备垃圾运输车4辆、生活垃圾箱80个,安装乡村清洁工程项目标志牌16块。 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群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在项目示范村,实现清洁水源,污水不入河;清洁能源,用能不出烟;清洁家园,废弃物不出田,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村容村貌靓化。


查看更多汇报材料相关内容,请点击汇报材料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