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2015-11-11 

来源:简历范文 

【www.justzx.com--简历范文】

篇一:对元稹认识

风流才子元稹的感情世界

读有关元稹的各类书籍,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元稹的感情世界,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男子,无论与初恋崔莺莺的美好爱情,还是与妻子韦丛的深切感情,亦或是与薛涛的感情,流传千古,无不体现了才子的风流多情。

虽然对元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我看来,他的爱情故事仍是可歌可泣的,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能体现,纵然他软弱,有过无奈,但他的痴情,他与白居易的友情,都令人印象深刻。

一、初恋崔莺莺

当年,正值盛年的21岁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莺莺,是唐传奇小说《会真记》的女主角,亦是《西厢记》里莺莺的原型。《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一部元稹写出自己的初恋故事的写实作品,亦可算做他的忏情录。他就是故事中的那个张生。

“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春光和煦,一个年轻俊雅的男子在和尚的陪伴下,在庙中四处游玩。然后,他遇见了心中的如花美眷。爱情,在一瞬间敲击心门,心中烟花绽放。红娘初次来传递信息,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据《才调集》卷五收录元稹《春词》二首云:“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枝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句中均嵌“莺”字,当为莺莺而作。后来张生与莺莺幽会,“寺钟鸣,天将

晓,红娘促去。”普救寺,在长安东边,今山西省永济市,与元稹初次任职地和再次科出发地考相同。20年后,元稹也在《春晓》诗中追叙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点明故事发生地点在“寺”。据史书考证元稹母郑氏(郑济次女),莺莺母也是郑氏,出于同宗,乃远房姊妹,所以是元稹的远房姨母。元稹和莺莺是姨表亲。

这本是一对才子佳人,但却逃不出命运的魔掌。唐朝时承袭南北朝旧俗,以婚姻和为官两个方面来评定人品的高下。婚姻要配高门第,仕宦要为清望官。崔莺莺门第不低,而且财产甚厚,但老母弱女,毕竟权势没有了。而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相反,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又是名门闺秀,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韦丛,对一个善于钻营的人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就这样,元稹与莺莺的缘分已尽,纵然日后元稹再如何怀念,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命运的捉弄,无法再回到以前了。

二、结发之妻韦丛

元稹是一个很丰产的诗人,悼念怀念妻子的诗留下来的就有三十多首,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元稹与妻子韦丛的爱情堪称楷模,史上写夫妻感情的诗人很多,但是很少能象元稹这样情深之至。提起元

稹与韦丛就不得不先从那首打动了多少人的曾经沧海开始。独是这《离思五首》中最负盛名的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能带落多少有情人的泪。据记载,这是元稹为亡妻韦丛所作。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贞元十九年,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中书制拔萃科,署秘书省校书郎,与白居易诗文赠答,爱等兄弟。此后二人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世人所重,后元稹官至监察御史,在查处梓州严砺之案中触犯上层利益,几年后官贬江陵,遭受仕途第一次打击,不久韦丛病故,后元稹在江陵纳安氏为妾。元稹生性放荡,疾恶如仇,因此官场失意,屡受打击。几经周折之后,元稹变得投机取巧,阿谀奉承,官至宰相,但终因素无检操被挤出朝庭。

晚年元稹身委《逍遥篇》,心付《陀头经》,看破红尘,追忆往昔,写了《离思五首》等诗。虽然此诗也有另一种被后人评为艳情诗的说法,并不归属于他的悼亡诗中,但在我看来,无论怎么读,诗中所包含的相思、想念、感怀都显露无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可见元稹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元稹与韦丛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彼此的心灵永远相互依存。在《祭亡妻韦氏文》中,元稹把在诗中写过的情景又描述了一遍,写的是同一人,写的是同一事,甚至所描述的心情也是相同,但是让

人读了,却更有着深刻的感伤。痛楚伴着辛酸,诗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他失去的,是他生命的另一半,是他精神的寄托。也许这就是真爱的体现,虽已过去数百年,但仍是那么可歌可泣。

三、元稹与薛涛的恋情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薛涛因为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她只得沦为乐伎,为唐朝代宗时名妓。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都为其的绝色与才华所吸引。然而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唯独对元稹一见倾心。

两人相识在一场宴会中,长期周旋于蜂蝶中的薛涛对第一次见的元稹一见钟情,并在以后的交谈中,被元稹深深吸引,对于这样一个梦寐以求的意中人,薛涛毫无保留的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薛涛还曾为此写过一首《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表达了愿意与元稹双宿双飞的愿望,俩人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姐弟恋,双宿双飞,如胶似漆,难舍难离。但这样的爱情只在一年后便已到尽头。由于元稹要离开成都回长安,两人只能分别。与元稹依依惜别之时,薛涛写下了《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

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表达不舍之情。元稹也许诺薛涛,等他回朝复命之后,即将出任越州刺史,到时定会派人入川迎接薛涛,让她静候佳音。然而,元稹却负了他的诺言,难知是出于无奈还是其他原因,就这样,元稹与薛涛的缘分也被命运阻隔。虽然薛涛和元稹这两位才子佳人的爱情无疾而终,但据说后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元稹死后不到一月薛涛便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冥冥中也许就是个情感的交代。

因为爱屋及乌,喜欢元稹的诗和文,便也喜欢他本人。所以纵然他风流一生、纵情一生,多么的多请与薄情,我也宁愿相信这样的元稹就是一个真实的他,就是一个感情丰富、动人肺腑的才子。对于历史来说,元稹带着自己的感情早已作古,但是他的诗文,带着他的感情,一直流传在时空中,给后世人无限的感伤与留恋。

篇二:元稹《菊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篇三:元稹:菊花

篇一:元稹《菊花》

《菊

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

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

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

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

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

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

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

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

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

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

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

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

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

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

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

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

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

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

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

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

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

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

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

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

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

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

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

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

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

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

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

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

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

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

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

《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

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

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

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

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

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

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

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

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

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

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

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

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

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

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

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

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

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

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菊

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

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

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

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

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

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

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

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

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

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

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

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

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篇二:菊花_元稹

菊花

_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陶家:陶,指

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

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

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

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

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

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

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

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

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

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

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

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

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

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

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

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三:元稹 关于菊古诗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人陶潜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

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

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

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

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

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

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

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

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

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

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

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

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

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四:菊花(带拼音)

tángyuánzhěn唐

元稹

qiūcóngràoshasìtáojiā秋 丛 绕 舍 似 陶家,

biààolíbiāì

jiànxi? 遍 绕 篱 边 日渐 斜。

búshìhuāzhōngpiā

nàijú不是 花 中 偏爱 菊,

cǐhuākāijìngangw

ú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查看更多简历范文相关内容,请点击简历范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