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英文简历】
篇一: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一):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理解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样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能够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潜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潜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齐唱歌,一齐跳舞,一齐游戏,一齐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能够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理解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能够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二):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超多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超多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
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着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礼貌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
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到达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务必敢于应对专制与邪恶,务必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音乐之声观后感(三):
《音乐之声》观后感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明白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感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最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就应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期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好处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务必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之后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感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主角。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取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四):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主角、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1965)。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资料,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能够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篇二: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的力量
——观《音乐之声》有感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oh-oh-oh)
看完电影,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这样一段清新动听的音乐。我认为,《音乐之声》能够成为经典与“音乐的力量”这一主题是离不开的。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见习修女玛利亚能够赢得孩子们的爱。我觉得这与音乐的力量是离不开的。趁上校不在的时候,玛利亚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玛利亚用自己带来的小提琴为孩子们弹奏并演唱。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从最基本的音符教起,自己编写了一曲《Doe Ray Me》,使孩子们在简单的音乐气氛中爱上了音乐。音乐具有感召力,它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孩
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取代了。
上校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当他从维也纳回来时,他看见孩子们与家庭教师玛利亚玩得不亦乐乎,他对此感到很不满。当他责备玛利亚时,他突然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歌声。他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这时候,上校也加入了孩子们的歌声中,为孩子们献上了一首深情的《雪绒花》。音乐拉近了严肃的上校与拘禁而忧郁的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欢乐的歌声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已然浮现在上校与孩子们幸福而陶醉的笑容上。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美妙的音乐能呼唤人们心中的渴望,唤醒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不同的音符,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画面,每一个不同的音阶,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不同的音调,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气质,每一个不同的旋律,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把钥匙,这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篇三: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一)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二)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
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650字(三)
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阿甘正传》和《音乐之声》两部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给我现在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
这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而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三、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特别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非常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查看更多英文简历相关内容,请点击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