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祭

2016-06-19 

来源:简历范文 

【www.justzx.com--简历范文】

篇一: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并不是一种节日。 韩国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

江陵端午祭

人之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这不能不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形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正是这一举措,使得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韩国 “申遗”事件中提到的韩国端午节,指的就是江陵的端午祭。 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并不是一种特指的节日,江陵端午祭的确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有趣的文化现象。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国、各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

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应该说其起源于朝鲜半岛本土的萨满文化。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端午祭的时间恰与中国端午节重合。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中韩区别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8]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

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9]

篇二: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端午祭 中华魂

当一扇门被安静地推开,尘土飞扬的世界有一个模糊的背景 - 屈原。他离开了这首歌,琉璃河在沉默的流亡灵魂的流动;艾草香和香河床。

当歌曲在耳中回荡时,总是对这伟大的爱国诗人心的敬意。 2000年前,当屈原受迫害流亡时,看到国家山区河流断裂,跳出了滚辗米洛河的波浪。河岸,扩散了他对国家的爱和一个空洞送到国家的热情。

你还记得吗?为庆祝曲圆 - 纪念中国民族诗意和英雄精神的端午节而出生的古代中国传统节日,不再是节日的同义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 面对这个非凡的端午节,有多少人会想起原来的屈原,曾经的琉璃河,曾经的爱国自豪,在许多人的心中,逐渐忘记了千年传统的传播,我们甚至累了放弃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记忆。有时,我们远离他们的传统节日,沉浸在海洋节的新奇和兴奋: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蠢 人们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穿自己的衣服,不再看自己的诗歌,不再是自己的仪式.......充满了街道是奇怪的外国衣服,无处不在是奇怪的类型奇怪... ...有多少人不知道孔丘,孟克是什么人,正义的孝道为什么,他们忘记自己的责任,忘记他们的誓言,忘记作为中国的傲慢和自豪感!

韩国宣称孔子,石石,李世珍是韩国人,端午节原本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但现在韩国人民的申请成功了。

我们惊讶的是除了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收获和亏损的盛宴,而是反映了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是继承的,不注意遗产,也就是说,更古老的人创造文化成就会成为别人的婚纱。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强和洗礼,任何文化成就,都是世代甚至数十代代智慧的结晶,思维的果实,我们怎么能在我们手中失去!有一句话,唯一的是国家是世界。

我们 端午节没有喧嚣的外国节日,但正是这么简单,这古老的节日,海的变化,厚厚的地面,优雅的云,智慧的水。它散发出一丝墨水,闪耀着光明的智慧,连接着时代的历史。因为它,中国的土地有最自然的声音,最温柔的感觉,最纯净的感觉。

虽然身上的衣服,我的心仍然是中国的心脏,我的祖先已经把我所有的品牌在中国! 台湾,一位校长也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崛起,我的责任。当代青少年不应该是蜜罐的温床,着名的同义词,学会承担,承担中国的崛起和衰落的责任。

篇三:中国传统节日-中日韩端午习俗的差异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课程论文

题 目_中日韩端午习俗的差异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姓 名__ XXX_

学 院__ XXXX

班 级__ XXX

学 号__ XXXXXXXX__

导 师 XXX

分 数100

日期: 2014年 04 月 12 日

中日韩端午习俗的差异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时间:2014/4/12 作者:XXX

【摘要】端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它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风貌。端午文化也是东亚各国和地区普遍传承的民俗节日,特别是对中国周边的各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活动的展开,端午习俗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韩国将端午祭成功申报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不仅使这一节日为世界所共享,同时也为东亚各国端午习俗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借此可以探讨端午文化在不同国度和民族之间传播时的变异和发展。本文就中日韩三国端午习俗的差异进行比较,及其习俗差异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端午祭;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日韩:习俗

中国的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5月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迎神从农历四月十五开始至五月初七送神,整个活动长达20多天。而对于这三国来说,这三个不同时间的节日都叫端午。虽然中日韩的端午时间不同,但我们仍能通过各种风俗习惯看出他们共同继承的文化。

一、 中日韩三国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

按照时序,端午节被认为是夏天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先秦时期,定型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心目当中一个十分盛行且隆重的节日。提起端午的起源,中国民间有说不完的传说。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臣、爱国诗人,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最为深远。江浙一带还将端午起源与吴国名将伍子胥联系在一起,民间传说伍子胥五月五日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江中,化为涛神。与此相关的还有《会稽典录》记载的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会稽上虞人曹娥之父为江神弹奏,不幸落江而死,其女曹娥沿江号哭,七日不绝,投江而死后,人们在江边发现曹娥,她紧紧抱着父亲的尸体,面色安详。人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将那条江改名为曹娥江,并于五月五日在船上供奉曹娥的塑像,举行赛龙舟活动。然而至此,关于端午起源的传说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中国人除了称端午节之外,又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民俗学家有一种解释说:端午节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

日本端午节又称男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男人是要出人头地的,所以端午这一天日本各地大挂“鲤鱼旗”。据考端午是在日本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的“六国史”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载记。经过一千多年时光洗礼,日本的端午节似乎越过越热闹。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废除农历以后,端午节也就从农历的五月初五日改为公历5月5日。战后,为了刺激人口增长,日本政

府把5月5日定为“男孩节”,作为一个全天放假的固定节日。所以,日本的端午节翻译成别国文字,一般都叫“男孩儿节”。如今,“男孩节”已经成为日本大型连休“黄金周”最后一天的节日了。

韩国的端午据韩国学者考证,端午祭的内容在“朝鲜时代”南孝温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追溯到1000年前。其实,在韩国,端午节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只有江陵地区比较重视,有传统的端午祭。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江陵地方的一种迎神祭祀活动,来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落祈丰的庆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 中日韩的端午习俗及其差异

(一) 中日韩端午习俗

1. 中国端午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以下列举出三种具有显著特色的端午习俗:

两汉时期,端午节的巫术信仰色彩仍很浓重。当时五月端午仍以祛病禳灾为主。此时盛夏将临,阳气上升,疾病容易流行。古人认为五色丝缕和五色桃印能驱邪避恶,说明此时阴阳五行学说已深入到端午节中了。直到今天,端午戴五彩缕的习俗仍在许多农村地区流行。

端午节挂菖蒲饮菖蒲酒的习俗由来已久。菖蒲对人体有开窍、止痛、祛风湿等作用,用它泡酒可以防病健身。端午节采艾、饮菖蒲酒、雄黄酒,也反映了中国医学瑰宝——中草药学对节日风俗的影响。

汉代端午习俗基本定型,吃粽子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这一习俗与端午始于夏至有关。在暑热即将来临之日,粽子是上好的时令佳品。食粽子成了端午节和夏至的标志。当人们把端午节和屈原之死联系在一起之后,粽子又充当了祭品。

2. 日本端午习俗

这一天除了中、小学校举行一些儿童庆祝活动外,人们仍习惯吃角黍(粽子)和柏叶饼,饮菖蒲酒。除饮菖蒲酒外,有的地方还有“菖蒲浴”的习惯。在农村还有在棚顶和门上插菖蒲、艾草,以占卜吉凶的民俗。千家万户则在房顶或院内旗杆上,升起彩幡和鲤鱼旗。这是从17世纪起将端午作为男孩节之后日本独特的风俗。现在,没有男孩只有女孩的家庭,也有升鲤鱼旗的。此外,有的家庭还给男孩买武士模样的小偶人,希望孩子长大后,像武士一样强壮和勇敢。

端午这天,粽子也是日本人必不可少的食品。日本的粽子主要是长锥形,不如中国的粽子品种多。他们这天的食物除了粽子,还有柏叶饼。这种饼流行于日本关东地区,外形像中国的茶果,呈圆形或半圆形,以洗净的梗米干燥后磨成的上新粉制成,包入甜馅料,做好后加上日语称为“柏”的槲栎叶或菝葜叶对折包

在外面即成。

3. 韩国端午习俗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祀期是从阴历四月初五持续到五月初七。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江陵市使这一民间节日成为了它文化的标志,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

韩国的端午祭包括各种娱乐活动和仪式活动。比如荡秋千、摔跤、绘画、歌舞表演、做传统打糕等,此外还有来自外国的各种艺术表演。在节日广场上,一个表演场地连着另一个表演场地,人们尽情享受各种娱乐。韩国人的端午节还有一项隆重的仪式,那就是祭山神,海神地神,祈求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从寻找山神、祭祀山神和城隍神的祭典开始,还有摔跤、秋千、拔河等各种文化活动和江陵农乐、官奴假面剧等汇聚而成,又以烧祭闭幕。

据文字显示,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基础是韩国的传统信仰,其中萨满教信仰是最突出的特点。现在这个节日的仪式表演主要有三类:祭祀仪式表演、巫堂表演、面具戏剧表演。它们是最鲜明的,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江陵端午节祭祀活动的文化特征。这个活动从山神祭祀开始,以驱赶魔鬼的活动结束,其中还有各式各样的仪式活动,如有萨满表演的山神祭祀。山神祭祀结束时,参与者要在江陵举着牌匾和作为神灵栖息的树游行。五月初七晚上有送神仪式和驱鬼,其中牌匾、纸花都被烧掉,送往神灵居住的地方。人们向神灵鞠躬,向他们祈祷富有和运气。

(二) 中日韩端午差异

第一是起源和历史不同。

中国的端午节来源多是传说,而其中以纪念屈原说最能为人们所接受。而日本的端午节来自中国,前期是为了崇尚武士,后期改为男童节,寄托望子成龙的愿望。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江陵地方的一种迎神祭祀活动,来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落祈丰的庆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是两个节日举办的时间有所不同。

中国的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而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5月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迎神从农历四月十五开始至五月初七送神,整个活动长达20多天。

第三是民俗礼仪内容有所不同。

中国的端午节由于地大物博,各个地方不尽相同;多以吃粽子、插菖蒲、喝雄黄,赛龙舟等。中日端午节在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日本端午节除吃粽子、插菖蒲、喝雄黄酒等之外还有插鲤鱼旗、吃柏叶饼等等,还有插鲤鱼旗、吃柏叶饼等等。韩国江陵端午祭不像中国端午节那样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他们吃的是自造的车轮饼和自酿的浊酒,其庆典活动包括祭仪、演戏、游艺三大部分,祭礼有25种之多,其中最传统的是用歌舞来娱人又娱神的“巫俗祭仪”,还有许多民俗戏表演。

三、 中日韩端午习俗差异原因分析

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已经被批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民俗文化的传播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也说明传统节日在不同的过节时可以相互融合入,互相促进发展的。

㈠地域不同,国情不同,民族不同导致习俗差异。

例如日本崇尚武士精神,并且遇到当时国情是二战之后国家急需人口扩张的情况,所以便将端午改为男孩节,并在节日当天送给男孩附有武士精神的武士人偶。希望男孩子勇猛果敢。自然,日本的端午节就会和我们产生很大的差异。

㈡由于适应本土融合所需,节日内容改造而产生差异。

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上韩国在引入中国历法的同时就关注了端午习俗在中国的传承。端午这一节日本身就带有十分积极的农业色彩。鼓励人们祭拜自然,名士以求身体精神的更进一步发展。端午文化对韩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来讲,是适用的,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因而被采借过来。但是这种文化传播并不是被要求要完全一摸一样,而是根据韩国民众的生活和需求做出的选择,所以势必会产生差异。

㈢时代发展各自产生很大的改变,致使差异越来越大。

在关注、采借、改造的同时,必须将新的端午文化植入韩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其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传承。韩国的端午祭之所以被批准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因为它作为韩国文化的代表,体现了韩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端午节在韩国曾十分盛行,流传地域很广,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在江陵一地的端午祭保留较为完整,它的祭祀仪式是韩国独有的,而其它地区的端午习俗早已消失。中国的端午节则是全民的节日,而且被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得到保护。

至此,尽管三国的端午习俗在今日看来多有不同,但都代表了各国人民对历史对名族文化的重视与发展。这都是值得称赞与发扬的。

参考文献:

1. 内藤湖南,1997,《日本文化史研究》

2. 曹建南,2001,从女人的节日到男儿的节日--漫谈日本的端午节,《日语知识》第7期

3. /community/group/topic.aspxtid=5423 ,日本端午节的特别风俗

4. .cn/ch-jieri/duanwu/3.htm , 端午节的风俗

5. 陶立璠,2011,中韩端午习俗的比较话题,台湾《国文天地》313期,发表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2届学术大会

6. 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查看更多简历范文相关内容,请点击简历范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