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简历范文】

篇一:浅论我国养老模式下存在的几点问题

浅议我国养老模式背景下存在的几点问题

胡胜

摘要:养老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现有主流养老模式下,存在着养老模式对老人缺乏影响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容乐观、青年一代养老意识淡薄的问题。本文从对老人开展广泛的养老宣传活动、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质量、强化青年一代养老意识方面做了开放性的思考。

关键字:养老模式、问题、意识

前言: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即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即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让老人在最后的10—20年过上幸福的晚年是我们全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推行与白发浪潮的席卷,使我国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和棘手。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根据国际通行的一国60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该国进入老龄 社会的标准看,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国家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典型的养老模式,同时还形成了互助养老、以房养老、候鸟养老、异地养老等其他新兴养老模式。各种养老模式在解决养老的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存在着一些不足。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一、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发端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向社会的顺延与融合,是现代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不适应老年群体需求的一种现实选择。我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和长期存在的家庭经济制度为我国家庭养老提供了源源的动力。家庭的每一位成员,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就对家庭有了天然的责任,即努力发展自己以赡养老人和养育下一代。家庭养老随之而产生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对家庭养老高度

的重视。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的进化,有机的结合了家庭的赡养功能与社会的服务功能,是我国养老的重要选择。居家养老有效的弥补了由于家庭成员结构变化、年轻一代社会竞争压力与工作生活两地分居等因素带来的家庭养老缺陷,调整了养老需求与供给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养老的水平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存在着养老社区和社区养老服务两种形态。养老社区是由政府或者集团以老年人为中心新建的供老人居养的一整套硬件、软件设施体系,承担了老人的赡养与服务功能;社区养老服务依靠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与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有效的整合了养老资源,对居家养老进行了有效的补充。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贫富差距大等客观具体因素,社区养老普遍推广难度甚大。

(三)机构养老

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专业化机构。机构养老具有扫荡式保障、专业化养老综合服务、引入市场化养老等功能。机构养老尤其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了政府社会职能,对养老全覆盖的实施铺设了道路;机构养老具有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和优势,养老产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机构养老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养老引入市场化,而竞争又是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机构养老在市场竞争的背景下,无疑会提高其发展的水平和发展质量。

上述养老模式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下,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仍存在着问题。

二、我国养老模式下的几点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对老人缺乏影响力

许多老人尤其是乡村老人不知道我国有哪些养老模式,不了解各种养老模式的优缺点,直接导致许多老人不能恰当的选择养老方式,享受社会进步尤其是在养老方面的进步带来的好处;同时,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设施使用率相当低,在济南,大多数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的入住率只有30%至40%,且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入住率也只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左右。由于缺乏深入的了解,即便客观的存在着许多的养老机构,可以为老人提供完美的养老服务,也是枉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容乐观

养老机构的服务是由养老机构中的各个工作人员提供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工作人员的多少,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仅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就达到一千多万,更需要有专业职称的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等。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有卫生技术人员73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82万人,注册护士292万人,连我满足基本的医疗卫生事业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满足养老护理需求了;同时在工作人员的招聘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常持模糊的要求进行招聘,且在成为工作人员之后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与考评机制,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良性的提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质量。

(三)青年一带对养老意识淡薄

我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八零后、九零后和零零后正好处在我国计划生育理念成熟,思想开放达到相当的高度,我国老龄化从刚开始到将要迎来峰值的阶段,都会面临或将要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然而八零后社会群体对养老问题意识淡薄,多数人持我还年轻,等老了再说这种无前瞻性的态度;九零后、零零后谈到养老就只当是笑谈了。预计2015年到2050

年之间,我国老年人口将从两亿多到邻近五亿人,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就有八零后,赡养老人的责任在这个阶段天然的落在了八零后、九零后和零零后的肩上。所以年青一代的养老意识和对养老深刻的认识左右着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养老发展。

三、 对养老模式下几点问题的建议

(一)对老人开展广泛的养老宣传活动

对关乎自身利益的事物的选择只有基于对其有足够的了解,认为其可靠并对其满意才可能会进行。这同样适用于老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从国家层面说,国家要充分利用各大新闻媒体、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已经做出的关于养老方面的政策、规划,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等进行专门的宣传,让老人对其有宏观的了解,营造积极向上的养老氛围;从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一级政府讲,其与老人联系最为直接,有开展实地宣传讲解的地利、人和条件,养老保险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应团队就与本地养老有重大关切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对面临和正要面临养老问题的群众进行深入解读;从养老机构特别是那些入住率较低的养老机构自身方面说,要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积极为机构做有力度的宣传,同时与合适社会团体建立广泛的合作,努力提高养老机构的知名度与公信力。

(二)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质量

养老服务人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养老服务的水平。

从整体上说,国家应对养老从业人员制定详细严格的标准,将从业人员各项硬件指标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有效的要老专业人才引入机制,使各种养老模式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具体来说,各地养老机构要高度重视养老从业人员的选用、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在选用养老从业人员时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已经是从业人员的,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荣誉感;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平台,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的竞争与监督机制,让从业人员在内在和外在的监督下不断提高从业技能。

(三)强化青年一代养老意识

青年一代在未来我国养老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强化青年一代养老意识至关重要。我国现代青年主要分为两类,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和已经参加工作的职业工作者群体,在养老意识的强化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而言,国家可借学校平台,积极倡导开设有关养老和涉及养老的各种专业,倡导开展各种关于养老方面的讲座,最好是开设一门养老公共基础课,通过教育,不仅可以为养老提供专业人才,更能够培养具有相当养老意识的群体,为未来创新式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储备人才。对已经参加工作的职业工作者,国家可以以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明确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把养老意识作为员工培训的必要内容,为员工自身养老与赡养老人提供智力支持。

结语:我国各种养老模式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种养老模式的功能作用的同时,切实解决养老模式下实际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给养老倾注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丽英浅谈我国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贵阳中医学院

学报 2014.36(4)

2. 杨述明 论地方政府主导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三根支柱” 湖北社会科学 2014(7)

3. 周媛也、周德 国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5)

4. 李宁 典型养老模式及我国养老模式初探 房地产导刊2015(2)

5. 袁小波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人民论坛2014(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华社 2015年02月

篇二:未来如何养老? 详解三类养老模式

未来如何养老?详解三类养老模式

养老是当下关注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是各界重点关注的方向。数据显示,我国在2002年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达到7.3%,2014年末为10.06%,201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上升为13.9%。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分别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目前来说,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这种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较符合我国国情。

养老模式之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者特殊护理)、医疗康复(包括陪同到医院看病、治疗、配药等)、精神慰藉(老人交流,老人需求,排除孤独感)为主要内容的,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居家养老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中国老年人主要收入来自于退休金与养老金,家庭照顾超过40%。一般食品与保

健品的消费占比均占1/3。

超过90%的老年人拥有属于自己房产或或住在子女家。未来几年,90%的居家养老将会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居家养老主要是为了节约费用,由于住在自己家中,对比在医院或者专业的养老社区,节省了房租,只需付所需服务的费用。从医院返回家中的病人通过医疗保健型居家养老节省了高额的住院费用,在家进行生活照料型居家养老的老人节省了住在专业养老社区的费用。

不过,居家养老服务处于非专业性、非体系性的状态。相对而言,有些老年人需要很专业的技术护理,而当前养老护理员专业度不够。另外,由于养老服务需求环节多,养老服务仅解决某一方面的服务需求,不能全方位解决所有需求,处于一种非体系状态。

同时,服务项目内容零散、随意,组织网络、服务机构建设尚不规范,社区的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居家养老,老年居家养老安全存在隐患。目前,实质性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为老年人上门服务机构不多,政府对居家养老关照不够,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的需求

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居家养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养老模式之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社区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托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未来几年,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2万个,社区服务站11.4万个。

2010-2014年我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数量规模(单位:万个)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一些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费用,都有政府财政负担,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入不敷出,只好关灯节约电费,甚至关闭部分经营场所和设施。出现上述原因,是因为政府包揽或过多地干预了社区养老服务,导致社会化的运营机制发育滞后。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能为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因其固有的经济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人文关怀性强的特点,成为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的一剂良方。但现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城市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以及在农村发展滞后。

因此,这一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在老年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层与配套设计,充分利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技术手段,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养老模式之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

老年养护机构重点实现的功能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按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来计算,到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是2012年的2.3倍,养老机构也将增加到48000个。

从总量上看,2014年年末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3.8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社会服务床位586.5万张,其中养老床位551.4万张。从类型上看,2013年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为7077个,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为32787个。2014年,我国社会服务床位共586.5万张,其中养老床位551.4万张,较上年增长76.8万张

2009-2013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单位:个)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14年中国养老床位数量情况(单位:万张)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不过,机构养老服务面临盈利问题。比如旅游景区中、高端养老服务项目。由于当前老年人总体收入不高,积蓄不多,加上老年人对物业持有意愿不如年轻人强烈,不愿意花过多资金购买高价产权产品。另外异地养老还存在着安全和医疗的风险性。因此盈利模式等问题

篇三:现存的中国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多、速度快、高龄化趋势的特点。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对养老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所谓养老模式,是指人们进入老年阶段后如何安度晚年生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保障,它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起居照料与精神慰藉三个层次,但核心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则同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这三种养老模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问题不断凸显,这三种养老模式基于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也必将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一)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自助的方式,由养老机构统一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务,以保障老年人安渡晚年的养老方式。 1·优势

(1)机构养老能够为老人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全方位服务.对老人的照料除了满足老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外,还要满足老人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需求。专业的养老机构拥有齐全的医疗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并配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二十四小时为老人提供高效可靠的医疗保障,即使老人突发意外情况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专业的养老机构里有专业的营养师负责老人的饮食,一日三餐营养又健康;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起居,陪护老人进行室外活动,卫生又安全;还能够提供科学的康复训练帮助老人恢复身体机能,强健体魄,普通家庭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此外,在精神层面,养老机构有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老年大学·养生知识讲座·健身运动、戏曲歌舞及旅游等,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老人参与著书讲学·建言献策·义诊义演等社会活动,继续发挥余热实现价值,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又能使老人们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提高,有利于激发他们乐观、豁达、自信的生活态度。机构养老是大量老年人聚集在一起集中养老的方式,同龄人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易于交流和沟通,尤其对失独老人和空巢老人而言,集体生活和同龄玩伴儿间的交往互助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亲情的缺失,驱逐孤独感·失落感,利于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2)机构养老省时·省事·省心,让老人与儿女在养老问题上实现双赢。

在机构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子女则扮演“配角”。老人进入养老机构之后,子女在很大程度上卸下赡养负担,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不用担心老人的健康和安全,不用操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和病痛护理,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放心而又专心的工作学习,追逐梦想,只要尽量多抽些时间问候和看望老人即可。对于老人而言,从内心深处不愿成为儿女的负担,入住养老机构后,不再拖儿女的后腿,不仅生活上有保障,心中也觉得坦然。而且在养老机构里,所有事情都不用操心,自然有人帮忙打理,随叫随到方便快捷,省去了家务琐事的诸多麻烦。对那些自理能力差的老人而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料比儿女更加周到细致耐心持久,同时也避免了性别护理上的尴尬。机构养老也让老人拥有自己的空间,避免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代际摩擦和冲突。

(3)机构养老利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养老机构一般都建在郊区等相对偏僻清幽的地方,生态环境良好,适合老人颐养

天年;其生活设施也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计,安全舒适,再加上专业化的服务,能够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条件。

2·不足

(1)传统观念的束缚让现代人对机构养老望而止步。

中国几千年的养老传统和习惯不可能一朝改变,即使在现代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对子女来说,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邻里亲朋的责难,自身观念的局限,害怕承担不孝名声的恐惧,使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抉择。对老人而言,被送进养老机构难免产生被抛弃感,加之社会上对机构养老的误解,将养老机构等同于福利敬老院,认为只有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才会去那里生活,自然而然地会在心里产生抵触情绪。

(2)亲情的缺失让机构养老遭受多方责难。

机构养老属于异地养老,选择机构养老意味着老人将告别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中去生活。远离老邻居老朋友,与亲人聚少离多,“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梦想从此化为泡影。尽管机构养老也能在很多方面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但亲情的缺失是任何方式都无法补偿的。同时,机构养老模式中老人处于弱势地位,生活起居都要服从制度的安排,不能再像家里一样自由随意,心理上也难免产生落差。

(3)机构养老社会成本巨大。

开办养老机构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投资额巨大,还要占用大量社会资源加大城市建设负担。此外,机构养老收费相对较高,尤其是那些硬件设施优越,服务质量好的机构,其入住费用不是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的。

(二)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自己家里,付费获取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养老方式。

1·优势

(1)社区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养老传统和国情。

社区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老人居不离其家,养借助社区,享受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对亲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是符合中国养老传统和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2)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成本较低。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不需要太大的基建投资,可以整合社区资源,低成本运作。一个社区只要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成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而且,老人养老不脱离原来的居住地,其住房设施及生活物品等原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3)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方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居家老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方式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设计,包括家政·护理·医疗·咨询等内容,形式上既可上门服务·陪伴护理又可日托照顾,服务质量有保证,专业性强,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方便快捷,经济适用。

(4)社区居家养老促进社区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大批养老护理人员,从而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的蓬勃发展也必将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不足

(1)社区服务机构精神慰藉功能偏弱。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老人精神上的慰藉主要来自于家庭,社区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以生活照料为主,精神慰藉功能偏弱。对于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而言,其精神需求的满足仍旧是一个难题。

(2)相对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安全性较差。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以家庭为主,社区服务机构按需提供服务,老人身边不能保证24小时有人守护,突发意外情况时难以得到第一时间的救助。

(3)护工队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世俗眼中护理工作是伺候人的差事,社会地位较低,而且工作辛苦薪酬也不高,人们从事这一工作的意愿较低。从业者以“4050”再就业人员为主,而且流动性大,整体素质难以保证和提高,影响服务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机构的专业化发展。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目前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查看更多简历范文相关内容,请点击简历范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