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经济学】

篇一:安塞工业园区简介

安塞工业园区简介

安塞工业园区建设是着力解决县域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成果。园区于2009年4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的原则,举全县之力加快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截止目前,已有总投资56.09亿元的19个项目落户园区,涉及机械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轻工、物流等产业。安塞工业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同时,延安市将安塞工业园区纳入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县共管,予以重点支持发展。

一、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了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我们坚持高标准配置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8亿元,完成了园区主干道、二期路网、标准厂房、110KV变电站、一期供水等项目工程。启动实施了河道治理、三期路网、污水处理厂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目前,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入驻条件和正常生产需求。园区所在地沿河湾镇纳入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大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兴建保障性住房900套,中小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园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中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千方百计谋划项目,争取投资。目前已落户的19个项目,有8家企业建成投产,分别是: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益佳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延长油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延安国译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延安声威建材有限公司、延长新大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安塞亿峰工贸有限公司和安塞华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其中安塞亿峰工贸有限公司、陕西益佳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塞华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今年建成投产。2012年,园区新引进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5个,即:延长石油集团50万吨石油钢管生产线项目、20万吨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系列产品项目、陕药集团陕北医药物流中心项目、3000吨绿色杂粮产业化项目和5000吨特色杂粮加工生产线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建设。

三、园区带动效应日益明显。随着园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入园企业的逐步增加,安塞工业园区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开始显现。2012年1-10月底,投产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1.67亿元,上缴税金2319.7万元,预计年底可实现产值17.12亿元。目前,落户园区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将会极大地扩充县域经济规模。在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沿河湾镇的城镇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商贸、饮食服务等

第三产业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各企业在招工用人方面极力向安塞籍人员倾斜,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居民收入。目前,企业用工总数达1300人,其中安塞籍有401人,占总数的31%。园区正在向“新型工业化的集聚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区”的建设目标迈进。

四、园区服务功能逐步健全。为了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成立了安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县级建制,设主任、党工委书记各1名,人员配备已全部到位。县上还制定出台了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和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了入园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全面推行入园企业高效服务机制。工业园区管委会对引资入园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将帮办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管委会每一名领导和每一个部门,保证了入园项目建设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园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7.1平方公里。2009年3月19日,延安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与安塞县人民政府在安塞共同主持召开了安塞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根据《安塞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安塞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塞政发【2009】15号)文件精神,安塞县人民政府原则同意县城乡建设局呈报的《关于安塞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报告》。目前,已经办理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的企业有:20万吨表面活性剂项目、50万吨油井管生产线项目、陕北医药物流中心项目、5000吨特色杂粮加

工生产线项目、抽油机减速器项目、安塞华油碟子沟LNG加气站项目、果蔬脆片项目、安塞华油化子坪LNG加气站项目;已经办理建设用地许可证的项目有陕北医药物流中心;建设施工许可证未有企业办理。

篇二:安塞十二五规划

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深化县情认识,科学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制定一个高水平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事关安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这一时期发展,根据中、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深入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一、“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圆满实现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以胡锦涛总书记联系指导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实施“石油工业强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按照“延伸石油工业链条、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新思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应对复杂形势,有效克服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是我县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2.2亿元,年均增15.9%,人均GDP达42754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8亿元,年均递增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7.2亿元。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2006年以来,安塞县连续四年跨入西部百强县行列,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棚栽、林果、草畜为主的三大特色农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温室大棚累计发展到4.2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发展各类养殖户3500多户,分别是“十五”末的1.3倍、2.7倍和3.9倍。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7%。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2010年杏子川采油厂生产原油66.6万吨,较“十五”末净增13.3万吨,增长22.2%。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8.3亿元,较“十五”末净增26.6亿元,增长1.2倍。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较“十五”末净增5.4亿元,增长1.3倍。

(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十五”以来,着眼于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完成了县城北区开发、“五渠六巷”硬化亮化工程和环城路、一道街、二道街、步行街改造,启动实施了城西区、城南区开发工程和经济适用住房一、二期工程以及县城体育场改造、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中心街拆迁安置、延河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建成了河滨公园、城北区中心广场、环城山体公园和塞隆大厦、食品公司商住楼、杏子川采油厂商住大厦,新建了迎宾大桥、墩滩人行桥、曹村延河大桥三座跨河大桥,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先后实施了县城供水水源工程、城北区集中供热、天然气输配管网延伸工程,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城镇化率达34%。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公路里程达2500多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目标,全县村委会通油路率达到75.8%。农村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电入户率达到100%,移动通讯覆盖全县。我县被命名为全省电气化示范县。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4.5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2.5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由“十五”末的69.84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43.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46%。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中小型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新修基本农田28.28万亩,农民人均2.28亩;建成沼气池10846口。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实施了48个试点示范村、13个推进村和延塞公路、杏子川沿线村庄旧村改造工程。以白于山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37784人减少到现在的18245人。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减负增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全面推行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完善了会计集中结算、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国有资产管理等制度,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顺利完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陕西声威集团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陕西益佳尔生物药业、张家港纸箱包装、油井清洁酶生产等9个项目落户工业园区,4家企业已进入投产阶段。

(六)各项社会事业跨上新台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了教育“两基”达标复验和中小学布点调整、危房改造、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成了高级中学和真武洞小学、职业中学综

合楼、县城幼儿园,实施了寄宿制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双高普九”目标。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完善,扩建了县医院住院楼,迁建了妇幼保健院,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启动了公立平价医院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十五”末的5.5‰下降到2010年的4.56‰,实现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目标。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保障与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城镇居民医保、养老、工伤、生育和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城乡医保、低保、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十五”末的7421元和2399元,增加到2010年的19208元和5562元,净增11787元和3163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3%以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农村减灾安居、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全面推进,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大幅度提高。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安全生产、人口、信访等工作成效明显,平安安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未来五年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诸多挑战,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争创发展优势,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县作为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中、省、市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为安塞的加快发展赢得先机;二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十足,积蓄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强,为我县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装备制造带来了巨大市场;四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投资方向和重点领域正是我们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为今后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五是陕西经济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将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六是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意见》的实施,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不稳定。三是区域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区县相互竞争和提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县未来发展形成了挑战。

(二)“十二五”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2008年我县被确定为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在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二是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我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黄土风情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绿色产业、石油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初步

形成。三是自身发展的阶段机遇。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县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进入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时期,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县在发展中的劣势: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较弱;二是城镇化率较低,城乡差距较大;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非公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四是财源单一,财政增收存有潜在风险;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六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第三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延伸石油工业链条,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农业、工业、文化三大园区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全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 坚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城乡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重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 坚持以城乡统筹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全面规划城乡发展布局,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

—— 坚持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改革,健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拓宽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三)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安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棚栽、草畜、林果、小杂粮四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做大第一产业;依托石油产业,延长石油工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做强第二产业;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腰鼓为主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产业,做亮文化旅游品牌;抓住“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机遇,以县城建设为龙头,采取三个“三位一体”的模式,着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专 栏1

——三个“三位一体”模式

l “县城—大镇—大村(社区)”三位一体的农村城镇化模式;

l “1/3的人员外出务工、1/3的人员在县城就业、1/3人员在村镇务农”的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l “对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农村采取移民搬迁的办法,对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采取由市场机制选择的办法,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采取重点建设的办法”的三位一体农村发展的模式。

——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城乡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机制和体制一体化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年均增长15 %,人均生产总值82800元,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实现财政总收入29.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16%。

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石油、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黄土风情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和加强。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0.75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每年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37%,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

4、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力争达到4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力争达到15000元。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1.5万人,城镇

篇三:发言沿河湾镇典型交流材料--(省厅定稿)

第 十 九 次 全 省

民政会议发言材料之三

夯实基层基础 筑牢服务平台

全力促进农村基层和谐社会建设

安塞县沿河湾镇人民政府

(2009年8月26日)

安塞县沿河湾镇辖28个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1.69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民政工作站作为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解民困的有力抓手,服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使民政工作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创新突破,强化基层基础

2004年,我镇被延安市民政局和安塞县确定为乡镇民政工作站建设试点,我们坚持创新突破,在不增加编制、不增加经费的情况下,采取双向选择、人员重组的方法,把熟悉乡镇工作,熟悉辖区情况,热心民政工作的干部调配到民政工作站。作为全市、全省建立的第一个民政工作站,我们坚持高标准建站、高规格配备、高水平服务。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选配了一名副科级站

1

长和7名作风硬、素质高的一支基层民政干部队伍,彻底改变我镇民政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政府把院内最好的房子给了民政工作站,配齐了办公设施,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办工设备,使工作站成为镇属各站所中的一个亮点。几年来,通过深入调查、反复核定,将所有民政对象的基本情况都进行了分类编号、造册登记,按照民政对象分布情况绘图上墙,实行插卡式管理,建立“台账”,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同时,还把民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组,在每个村确定一名民政联络员。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监督小组,全方位监督农村低保、救灾救济、优待抚恤等各项民政政策的落实兑现情况。

二、健全服务网络,编织亲民纽带

为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我们狠抓了民政基层网络建设,实现民政工作“四进村”。一是工作人员进村。充分发挥民政联络员和监督员的作用,加强镇、村之间的信息传递,使民政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高效运转的格局。二是政策宣传到村。通过印发宣传单、墙报、公开栏等形式,将民政工作各项法规政策宣传到村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制度落实到村、到人。将民政工作应该遵循的各项规章制度印发到村组、公布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档案建立到村。要求各村必须健全款物发放台帐、村务公开记录和重大事项表决资料,做到档案资料详实齐全。

2

民政工作站成立后,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变群众上访为政府下访,变困难群众跑上来办事为工作人员走下去服务,变过去坐在办公室要数据、要情况为现在深入村组一项一项抓落实。民政工作站把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工作职责、联系电话等制成卡片,发到各村组,告诉他们“有困难,找民政”。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群众来信来访逐年递减,建站以来与前5年相比,下降了近40%。

三、强化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作用

民政工作站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从建站之初,我们就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把转变政府职能体现在基层民政工作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政工作站在构建基层社会和谐中的“稳压减震”作用。

一是着力改变镇民政工作“缺位、错位”现象。乡镇民政工作站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少事多”的缺位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乡镇政府忙报灾”、“包村干部忙发款”等错位现象,理顺了民政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维护了社会稳定。民政工作站的成立,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服务平台,保证每天每小时都有干部接待群众,处理问题。工作站实行分片包村,仔细掌握群众需要,把困难及时解决在基层。对一些年老体弱、行动

3

不便的低保、五保及优抚对象,我们做到按时服务上门,送钱到家,宣讲政策,得到群众的好评。

二是着力提高乡镇民政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乡镇民政工作站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于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规范管理。2005年,我们在全镇开展了“民政工作站规范管理、发挥作用年活动”,建立了民政工作站五年发展规划、民政工作程序、公职人员职责,低保和优抚对象分布图等规范制度。2006年以来,我们又先后开展了民政政策法规“一口清”竞赛、创建“人民满意民政站”和民政工作“面对面三公开”等活动,有效地增强民政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党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满意度。

三是着力拓展乡镇民政工作的领域范围。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展民政工作站的工作领域,将工作关口前移到村组、社区,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杨家沟村先行试点,并在全镇推广。目前,我们把农村社区、党员活动室、农村图书室等机构和资源整合利用,壮大了基层民政组织的功能。

下一步,我们为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在“三有四全”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工作站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水平,优化工作流程,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为民。二是在科学整合资源

4

上下功夫。紧密结合农村社区和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将农村敬老院与工作站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把工作重点由从调查摸底“一口清”转向管理服务“一把抓”,依托城乡社区和敬老院、光荣院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在敬老院、社区兴办便民超市、便民食堂,让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三是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要全面强化村级民政监督员队伍建设,真正使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通过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服务,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5


查看更多经济学相关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