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教育类】

篇一: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访问次数:86 更新时间:2014-3-17 2013级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60213

本方案适用于“三、二”分段制(中师3年,高师2年)专科段,修业两年,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3+2对接学生 学 制:全日制专科2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可从事初等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师。 三、专业方向及特色

本专业分三个方向: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初等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和初等教育英语方向。 本专业的特色是: 1.高度关注教师的专业化。

课程特别强调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的相关课程11门,其课程比例达到总课时的33%,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际,为小学培养紧缺人才。

课程设置力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3.注重教师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设置力求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同时,根据初等教育的需要,综合性教育与单科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一专多能。开设小学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职业与岗位分析 毕业生主要可从事以下工作:

(一)在小学从事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学工作; (二)在小学从事班队管理工作; (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培养规格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充满爱心,乐于奉献;

(三)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初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初等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具备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身体健康; (六)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六、课程体系 (一)教学进程表(略)

(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进程表

七、教学活动学时分配表八、毕业生质量要求学生要达到以下要求,方能获得毕业证书: (一)符合德智培养目标要求;

(二)修完全部必修课和按规定选定的限选、任选课,并完成全部实践教学环节,成绩考核合格; (三)双(多)证制要求:一是获得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乙等证书;二是获得教师资格证。 九、主要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课程代码:

教材:《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一版 《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 教参:《学习与发展》,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一版 《教育心理学》,张春兴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

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掌握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小学阶段的学习现象;掌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按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专业基础课,必修,考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2.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黄甫全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教参:《教学论稿》,王策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课程说明:本课程初等教育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形成过程、课程与教学基础、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基本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趋势等。 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3.课程名称: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代码:

教材:《教育科学研究概论》 ,魏龙渝主编

教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李秉德主编

课程说明: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专业核心课,必修,考查。

4.课程名称:小学教育评价 课程代码:

教材:《现代教育评价》 ,提高培训教材

教参:《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王孝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编

课程说明:初等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评价学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评价的能力。教育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理论;教育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育评价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教育评价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最新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5. 课程名称:儿童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 课程代码:

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张庆林主编

教参:《小学生心理卫生》,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郑日昌主编,山东出版社,1998年 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以便今后在教学中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突出的特点。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6.课程名称: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课程代码:

教材:《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顾建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参:(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梁志顺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气象出版社,2003 (4)李臣之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课程说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其独立进行的理论基础,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基本特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与活动实施,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以及管理,并探讨为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课程名称:课堂教学技能综合训练 课程代码:

教材:《课堂教学技能》,张学敏主编

教参:《教学技能应用指导》,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李冲锋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课程说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新课引入、教学语言、板书板画、教态变化、教学演示、课堂讲解、课堂提问、反馈强化、课程的结束、组织教学等十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8.课程名称:综合英语 课程代码:

教材:《综合英语》,徐克容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课程说明: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英语综合运用技能训练为特色。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和交际功能)的系统学习和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打好基础。 9.课程名称:古典文学 课程代码:

教材:《中国文学概论》,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程说明:本课程对先秦到明清的文学发展概貌以及相关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目的是增进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了解,培养提高阅读、理解、欣赏、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系统掌握古典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脉络,以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遗产,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10.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课程代码:

教材:《高等数学(第二版)》 侯风波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程说明:《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各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 “多元函数微积分”等方面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篇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探索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探索

初等教育(理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等教育(理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大学专科学历教师。那么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做好课程设置呢?本文将试做探析。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目标定位不准。为了招生需要,往往把专业的定位拔高,名不符实,较少关注全体师范生的全面培养。二是课程设置缺乏合作举措。小教师资的培养与小学联系不紧密,没有合作措施,共同教研活动很少,许多方案闭门造车。三是技能课程训练不够。学生基本功训练大多数是应付式的作业,纸上谈兵,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四是课程内容老化陈旧,本科化倾向严重,开发校本教材的政策和措施不多,教师没有针对性教学的积极性,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从课程设置的原则和重点、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序以及课程基本体系谈谈一些体会。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即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注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师德的培养,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2.师范性原则,即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突出小学教育的特点,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

3.综合性原则,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包括文理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包括文科各学科和理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培养教师全面化、多样化,一专多能的素质。

4.实践性原则,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和从教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良好的从教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教师素质。

5.前瞻性原则,课程结构体系应具备适当的弹性和超前性,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的重点

1.课程设置要强化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突出小学教师综合培养。

(1)课程设置要全面化、多样化

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小学教师综合技能及与小学生的沟通及照顾其成长的

篇三: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教育系基本情况

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4月,现开设有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人群康复、青少年工作与管理四个专业;有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专兼职教师31人,在专兼职教师中,有副教授11人,讲师6人,硕士19人,在读硕士1人,另聘客座教授6人。

教育系秉承 “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推崇“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力树“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肃执教”的教风, 倡导“敬、静、竞、进”的学风,以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全面发展 综合培养 学有专长”为培养模式,加强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确立了“教学立系,科研兴系”的发展思路。

在教师管理上,以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制度、教师教学成果激励制度、课堂教学监控制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2003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在学生管理上,根据社会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当代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改造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创立“学生专业成长导师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自建系以来,教育系每年都有一个教学班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

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建立了“实践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运动队、基础教育研究会、心理健康协会,并聘请专业教师指导。

2000年初等教育开始招生,到2009年6月为止,初等教育专业累计招生2155人,毕业生为1322人; 9年来,我校长期参与初等教育专业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共计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31人,当前,从事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3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6,硕士19人,在读硕士1人。在人才培养上,初等教育专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每年有一个教学班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学生参与的各种竞赛活动获得了优秀奖励;教师集体也于2002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11月,我校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初等教育专业作为自荐专业接受评估,2007年9月,初等教育专业接受云南省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其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所达到的水平,受到了在场评估专家的赞赏。

二、初等教育自评情况

初等教育从办学之初就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1、基础设施

目前,昭通师专的办学基础条件已基本能满足现有规模的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在此基础上,作为新开专业,学校加大对初等教育专业建设投入,现有心理实验室一个,团体心理咨 1

询室一个,个别心理咨询室两个,与艺术系共享音乐、美术、舞蹈教室,自建电子钢琴教室一个。自2000年以来,每年投入1—2万元用于初等教育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保证教学科研需要。

2、师资结构

我校初等教育专业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9年来,长期参与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共计70余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31人,专业课程设置涉及教育、中文、数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门类。

3、校外实践基地

重视与小学的交流合作,从2001年春季学期开始着手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校合作”、“校——系合作”,正式与昭通市实验小学、昭阳区一小、昭阳区二小、昭阳区三小、昭阳区四小、昭阳区南城小学、乐居示范小学、蒙泉学庄小学、大关县笔山小学等九所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真实感知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实践场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合格教师

学校把“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合格中小学教师,主动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初等教育专业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主导模式:即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师资为目标,以课程设置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线,以基础教育课改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师角色为切入点,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亮点,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云南省重点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为基准。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复合型基础教育多面手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教师;德能兼修,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能文能理,人文与科学并习的基础教育主干课程教学骨干;能说会做,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行合一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小学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多面手。

2.积极探索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1)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保证,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教育成败的关键。根据云南省和昭通市基础教育现状,特别是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初等教育专业确立和实施了综合性课程体系。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①“三主线,一专长”的文理大综合课程体系(2000年——2003年)

办学初期,我们设计了大综合课程体系,即文理综合,具体地说就是“三主线,一专长”。 所谓“三主线”就是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二是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三是教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中文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是为构建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专业知识,形成最基础的语文素养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素养;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是为构建学生从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培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素养;教育学专业主 2

干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改进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通过近1/4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课和教育专业训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驾驭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和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育能力。

通过“三主线”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从事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教育的复合型骨干教师。所谓“一专长”,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艺术与体育类课程,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形成一种艺术或体育特长。通过“专长”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②“大文”、“大理”课程体系(2004年至今)

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定位在小学,定格在专科,不能模仿高师在培养初高中教师专业设置里的语文、数学等专业相对独立的学科化倾向,必须形成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开设了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这些课程很重要但课时不多,与小学课改相结合,我们构建了“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两个复合型专业。并于2004年9月开始,分“小学数学与科学”、“小学语文与社会”两个方向招收学生。

“小学数学与科学”方向,开设《高等数学》、《初等数论》、《数学方法论》等数学专业课程和《科学·技术·社会》、《地球与空间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科学课程。“小学语文与社会”方向,开设《古代文学》、《写作》、《现代汉语》、《儿童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中文主干课程和《中外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人口·资源·环境》等课程。以上两个方向同时重视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实训的学习。从课程结构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适应性有所增强。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初步成熟,各学科之间比例合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知识与技能课程比例等日趋科学。以“大文大理”模式为例,公共必修课占17.5%,专业必修课占37%,专业选修课占28.5%,学科内的课程实践活动占17%,加上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的比例更大。可以说,这一课程结构对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一种突破,对专业化教师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

(2)实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理论教学过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根据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趋势,我们确立了重视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重视学生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设计了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了实践课程。具体做法是:

①设计“三年一体”的专业实践活动

制定了《教育系学生实践教育方案》,从总体上规划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第三、五学期分别见习一个周,全程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主要观察了解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并结合所学课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学 3

期,学生在专业教师和小学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进行为期八周的教育教学实习,进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②重视课程规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上,根据当代教师教育重视实践性的特点,在保持必需的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开设实践性、操作性、适用性和时代特征较强的学科。

为规范课程教学,编制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实践主题,用以规范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为加强教学实践性,在每门课程的设计中,增加了一个周的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进行灵活安排。

教育学科课程教学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充分利用昭通市基础教育资源,充实高校课程资源,增加教学活动的实践成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如邀请小学知名教师讲学、上示范课;定期组织师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结合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进行教育调查;加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实践性学习,使学生对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及其改革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持续的了解,帮助他们毕业后能顺利任职。

③强化教师基本功,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

在教育部规定的教师基本功课程之外,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素质需要的特点,开设了“教师三笔字实训”、“教师演讲学”、“课堂教学技艺”、“班级管理”等课程,加强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有效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基本功扎实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通过以上措施,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接近3:l,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不仅强化常规教学的有效实施,而且强调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研究。系领导组织各科教师编写教学大纲,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编写出相应的教材。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由专业课教师编写的《现代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试用阶段,《课堂教学技艺》等课程教材初稿完成。《普通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技艺》、《班级管理》等多门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达到资源共享。

2003年教育系成立初等教育专业教研室、加强专业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研究,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实录和专门教学观摩。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提高了教育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根据初等教育的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深度的理性思考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在理论教育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验证和应用,突出师范特点。讲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通。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成果交流、总结提升让学生真正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评价方面,实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实践能力的形成为导向, 4

把实际技能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毕业设计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达到。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的工作,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方面都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与控制机制,以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重视管理机制的建立,形成合理的结构体系。

学校的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全面负责,建立了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支持部门相互协作的教学协调管理机构。建立了以各系为实体的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建立了由一批学术和教学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得到广大教职工认可的教师及干部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师资工作委员会和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委员会构成的教学评价机构。统合资源,形成体系和机制,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全校的教学管理民主、科学、规范、有序,教学工作中的管理难点和问题得到解决。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定管理规章制度。

管理的实施和管理的有效要依赖于管理队伍。学校十分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在管理队伍建设上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相结合,从广大教师和干部中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好、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实施管理工作前,还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提高,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的能力。同时,由于配合人事分配制度的实施,有绩效的获得、认定和激励机制作保障,教学管理队伍激发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积极研究和实践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力求有所创新。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力求做到用制度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严谨,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管理规范,后勤保障规范等规章制度健全,并能按章治教。在教学实施中,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调整程序进行,杜绝不规范的随意调整行为。近几年来没有出现过重大违反教学计划事件和重大教学事故行为。各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都能按规章制度确定的责任,严格检查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教案、教材使用,以及试卷质量、成绩评定等环节,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3)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首先,制定了《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工作规范》、《昭通师专考务工作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

其次、建立了两级三层次教学质量控制——反馈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两级是学校教务部门和各系构成两级闭环联动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三层次是:第一层是学校层次,建立校级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从宏观上评价监控各专业的课程教学;第二层次是建立系级教学监控体系,由系主任和学科教学科研骨干组成教学检查组,负责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同时,建立同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提高;第三层次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及时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以学评教。通过专家评教、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三评”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标准在课程教学 5


查看更多教育类相关内容,请点击教育类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