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经济学】

篇一: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

1.海洋水产业

我国海洋捕捞是传统产业。这些传统经济鱼类由于我国近海的过度捕捞,一些名贵的鱼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的捕捞量急剧下降,资源衰退严重。不仅产量大幅度减少,而且质量也普遍下降,个体日趋小型化、低龄化,劣质鱼比重不断增加。沿海贝类资源也因过度采捕而呈衰减趋势,如辽东湾的毛蚶资源量,1975年为53万吨,1983年还不足4万吨。

2.海洋油气业

我国陆架区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含油气盆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我国自60年代以来在海上进行了大量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尤其是1979年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以来,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底,累计完成地震测线59万公里,钻探井250多口。1980年我国开发的海洋油气田仅5个,年产石油16.57万吨,1995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达927.5万吨,1998年达到1631万吨。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从1993年的2.89亿立方米,到1998年猛增至38.6亿立方米。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油气业得到迅猛发展,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我国多年来海洋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分不开

3.海洋运输业

我国现有大、中、小型商港160多个。这些港口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海湾港,

共102个;另一类是河口港,共64个,分布在42条入海江河的河口附近。我国主要商港有40多个

1998年海洋运输已承担起我国对外贸易70%的货运量。发展中的交通运输网,除沟通我国沿海地区外,还通过众多的国际航线加强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联系。可以说,我国运输船舶已通行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主要港口。

4.滨海砂矿业

我国滨海砂矿开采程度较低,已建成的国营和地方矿山10余个,地方民采点百余处。50~60年代大多为露天土法开采、采收率较低。70~80年代,采矿设备有所改进,机械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采收率达50%以上。目前广东甲子锆石矿、南山海独居石、海南岛钛铁矿等矿山开采规模较大。设备较好,可综合回收各种主要工业矿物。

近年来我国主要滨海砂矿产量约为:钛铁矿10万吨、锆石8700吨、独居石1200吨、金红石600吨、石英砂120万~150万吨。1996年我国滨海砂矿创产值0.38亿元。目前开采的矿床大多数属中、小矿型,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福建沿海,山东和辽宁也有一些矿点。

5.海盐及盐化工业

6.滨海旅游业

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滨海旅游业开展较晚。我国滨海旅游景点中最多的是人文景点,其次是山岳景点和海岸景点;生态景点和岛屿景点较少,奇特景点和海底景点更少。已开发的和部分开发的景点有300多处,不到全部景点的1/4。如山东省有115处海滨旅游景观,已开发的只有50多处,占43%。上海有古迹旅游点140处,已开发利用的仅17处,占12.1%。全国约有海滨沙滩资源100多处,已开发利用为海水浴场的有39处。

7.海洋动力资源的利用

在多种海洋动力资源中,我国只开发了潮汐能,其他如波浪能、海流能等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利用潮汐发电始于50年代中期,1958年全国建立了40多座小型潮汐电站,装机容量583千瓦。但由于自然条件调研不够,一些技术未能解决,因此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绝大部分下了马,最后只剩浙江沙山电站。70年代初,我国又出现了一次建潮汐电站热潮,共建起10座,结果建成运转的只有5座。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建成投入使用的潮汐电站共8座,设计装机容量为9640千瓦。

【关注海洋】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

我国滨海砂矿种类较多,已发现60多种矿种,估计地质储量达1.6万亿吨。根据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目前大多数具有工业价值的滨海砂矿都有开采,但开采规模有限,规模较大的主要有钛铁矿、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石英砂、型砂、建筑用砂等10余种 。

(2)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

海洋油气资源在海底矿产资源中勘探开发的规模最大,价值最高,但起步较晚。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2005年,我国海上石油产量为2764万吨。据预测,2010年海上石油产量将达到3600~39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3700~4100万吨。

(3)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

天然气水合物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柄“双刃剑”。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同时,由于迄今尚没有非常稳妥而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导致海啸船翻。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总而言之,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有许多条件的严格限制,目前还暂不能用。可以预言,天然气水合物的正式开发,可能至少要推迟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以后。

2.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从总体来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在某些种类资源的开发方面,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目前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1)公民资源意识淡薄,资源开发使用不当,使资源浪费,环境遭到破坏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基本建设速度加快,河砂的短缺使得人们非法从海岸线挖砂。据有人测算,近15年来从我国海岸挖砂约为4.5亿吨,平均每公里海岸线取砂2.5万吨 。事实上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有些地方的企业还做起了海砂的生意,利用海砂出口,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不仅大量出口台湾,还大量出口韩国和日本。绝大部分海砂资源未经研究就直接将其当作普通建筑材料砂使用或买卖,此举不仅仅是高价值资源低价出售的问题,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同时,大量开采海砂还会破坏海岸环境,带来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严重后果。

(2)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

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滨海砂矿开发和选矿技术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且水上水下均可以进行开采,如日本多用抓斗式和吸扬式挖泥船,功率大,效率高,砂矿回收率高,而我国滨海砂矿仍限于露天开采,水下采矿尚少,且

大多为集体和个体民采用土法采选为主,机械化甚至半机械化生产还没有普及。近年来,选矿技术有所提高,但总的看来,我国采矿和选矿技术较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有用矿物回收能力差,综合利用程度低。

同样,受客观条件主要是技术与装备的落后,以及缺乏深水作业的人才与经验的限制,多年来我国只能在渤海、东海等内海部分海域进行了油气开发,在南海的开发也只是集中在浅水区。可以说,我国在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方面进展十分缓慢,占中国领海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3)周边国家抢采油气,引发与我国海域之争

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在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海洋石油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血液石油,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实力;其次,海洋油气业的日益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起到了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窗口作用;第四,海洋油气资源不同于陆地资源,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海洋区域,如果本国不对其进行开发就会被其他国家抢先开发。目前,南海周边多个国家与我国有严重的海洋争端,出现了我国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仅争议海域面积就达到150余万平方公里,占我海域辖区的一半以上。

(4)国际海底资源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

在这一重要的国际竞争场所,我国的研究开发活动虽然已经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战略上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资源研究而且技术开发薄弱。而西方国家则早在1950年代末便开始投资这一领域,早已占有了最具商业远景的多金属结核富矿区,并基本完成了多金属结核矿商业开发前的技术准备。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

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一)海洋污染 ????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一、依据海域自然属性确定海域基本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是有效发挥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体现“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生态用海”和“科学用海”的具体要求。

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保持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将保护环境作为海洋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

四、以渔业资源保护作为海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海和谐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生物资源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近岸海域的渔业用海被挤占,渔民权益受到侵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保护渔业资源和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必须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坚持集约用海,合理控制沿岸建设用海的规模,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生态风险的工业项目用海,减少海洋开发对近岸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冲击。

五、坚持陆海统筹,是实现海洋环境综合管理,解决海洋环境管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必然途径。

三、生态环境保护

1.海洋污染状况中国大部分近海的环境状况是好的,部分沿岸海域,特别是一些港口、河口、海湾,污染比较严重

滨海旅游资源。基岩海岸、沙滩海岸、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岛等,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湿地,建有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花果山、狼山、范公堤等自然景观及新四军纪念馆、盐文化博物馆等人文景观遍布沿海各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依法保护海洋环境。先后制定了《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

篇二:浅谈海洋资源开发

浅谈海洋资源开发

一、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水、生物、矿物、能源等资源。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管辖海域。我国陆地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多达7272个,海岛岸线长达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张,可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九位,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近1/3。其中属我国主权范围的领海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面积的总和。

二、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1、海洋油气开发: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其产值已占世界海洋经济的60%。特别是当前的海上油气开发已经向深海延伸,更需要高技术作为支撑:油气勘探技术;深水海面采油技术;水下作业技术。

2、海水淡化:海水占地球上水量总体的97.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世界缺少淡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通过淡化海水取得淡水是人类的一个自然选择。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三种:(1)蒸馏法。世界上用此法生产的淡水约占总量的60%。(2)电渗析法。其应用限于为船舰、海岛提供少量淡水,生产的淡水约占总量的5%。(3)反渗析法。其生产的淡水约占总量的30%。此种生产方法的关键部件为要求极高的半透膜。

3 、海洋能开发:海水运动和温度、盐度的差异分布,蕴蓄着巨大的

能量,温度差、盐度差、潮汐、海流均可被利用来发电。(1)温度差。海面与海水深处间存在温度差,利用此温度差可装置热机来发电。(2)盐度差。河流入海口地区同时存在大量淡水和海水,是取得盐度差能量的主要水域。(3)潮汐。潮汐电站要求优越的地形和大的潮差。我国大的潮差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沿海,就全国而论,在潮差方面不具备明显优越条件,未来潮汐能的开发,需要应用高技术。(4)海流。海流中的强流是一种潜在的能源。迄今海流作为能源利用,仍未达到实用化、商业化水平。

4、海底采矿:大洋底散布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太平洋的储量约1.7万亿吨,锰、镍、铜、钴的储量分别为陆地的52、83、9、359倍,远超陆地。

5、海上旅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发展成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海上旅游近20年来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已建立了12个国家沿海旅游度假区。

三、海洋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1、海洋开发多是在茫茫大海中进行的,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因而许多风险不可预测;同时也由于海洋开发是一项新事业,人们积累的经验有限,因而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海洋开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如先由地方政府投资启动防范风险机制,引导社会风险资金投入;鼓励各级各类保险公司,根据海洋综合开发的新要求,设立新的险种,为海洋开发保驾护航;

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加强群众互助保险意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建立海洋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完善海洋灾害防御快速反应机制和油污处理应急系统;等等。

2、我国海洋资源科技发展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有差距。目前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勘察装备落后、基础研究薄弱、开发能力较低以及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落后等4个方面。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深海采矿技术和装备、高新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态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等5个方面。

3、海洋污染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纳污容量)进行综合管理。这不仅需要系统健全的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需要高科技,二者缺一不可。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四、海洋资源开发基本对策:

——推进海洋资源立法,建立海洋法规体系。当前,海洋资源立法的首要任务是制订《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开发和保护管理法》、《海岸带开发管理条例》等,形成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法律制度,强化执法机构及队伍的能力建设,将海洋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做好海洋资源规划,建立海洋规划体系。以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为基础,通过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对海洋资源

开发秩序的科学调控。另一方面,要实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重点海域整治规划,确保在海洋资源开发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强化海洋资源管理,建立海洋管理体系。通过制度相关政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支持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全面监管近岸海域,基本控制我国管辖海域内的各类违法活动及突发事件,及时查处各类违法破坏海洋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建立海域使用审批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海域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价值和丰度,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业主征收海域资源有偿使用金,所收资金用于资源保护工作,彻底解决海洋资源开发无序、无度、无偿现象,以及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问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海洋知识创新。通过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水平,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

——节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替代。通过建立海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体系,减少海洋资源消耗。通过发展生产中和消费中的替代技术,节约稀缺性资源。如在缺水的沿海地区和海岛,采用海水冷却,而减少使用淡水冷却,在建筑业中用其他资源代替珊瑚礁炼制水泥等。

——培育和养护海洋可再生资源。重点是开发和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红树林、珊瑚礁资源等。为此,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休渔管理制度,完善渔业许可证制度,采用投放人工渔礁、营造海底森林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涵养生物资

源。同时,建设海洋保护区。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和管理、极地科学考察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公海与国际海底中蕴藏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保证我国短缺资源的稳定供应。

——加强海洋经济区建设,推动海洋产业发展。选择沿海地区具有较好海洋经济基础的区域,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形成海洋油气、港口运输、渔业养殖、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以及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在内的海洋经济区和产业带。

五、小结

海洋资源开发是一项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高科技事业,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更要开拓自己的海洋开发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对高科技人才有很高需求,我们在征服海洋的路上还需要走很远。

篇三: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

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开发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 128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9%。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均已超过4000亿元。而山东省在海洋渔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上海市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广东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活动中分别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水利用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力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的增长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1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

1.1 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海洋资源资产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强化,但适应现代海洋开发趋势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经济效益整体低下。而且,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传统体制下分散在行业部门的计划性开发与管理,是传统的陆地式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式的延伸。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这种一开始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协调,使得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复杂局面,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影响了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有效利用。

1.2 缺乏必要而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综合执法力度不高

海洋资源的法制建设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提高综合效益的基本保障。为了保护和有效开发海洋资源,国家先后颁布海洋法规二十几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是单项法规,且基本上是陆上法规向海上的延伸,没有真正起到依法治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海洋多元化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局面,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海上执法管理体制,一方面形不成海上执法“合力”,单方面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队伍的重复建设又加大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同时在管理上的也存在着交叉和空白,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重陆轻海”政策影响,致使我国海洋产业所形成的规模比较小,如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仅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9%,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海洋产业产值在世界海洋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足 1%,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再加上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趋向恶化,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1月9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约 2.7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约20平方公里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此外,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再者,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公报》同时显示,去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1.5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滞后,外部环境复杂化

后备能源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近10年来,我国探明的油气储量逐年下降,原油产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无法弥补同期产量,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和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其增长量的70%主要来自于海洋油气。中国海域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算,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量分别为240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但是,中国的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致使海上油气产量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较晚,资金投入不足,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较低,尚有许多新的领域没有突破。此外,中国海洋油气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这两个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发现油气资源,一些国家捷足先登,才使这些海域成为有“争议”的地区。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大量开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使区域局势更趋复杂,海洋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2 中国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的应对策略

要想使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树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海洋资源,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不高,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较弱,但真正制约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还是滞后的现代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由于我们以往对国土的理解仅限于以陆域为主的概念上,对海洋国土知识重视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公

众的海洋国土观教育,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和海洋防卫观,增强公众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

2.2 实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战略,走科技创新之路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在开发保护海洋资源方面,主管部门要通过海洋资源的价值核算和评价,对海洋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利用价格体系调节海洋资源的供求关系,尽可能保证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要集中控制陆地上污染物的排放,强化盐田、海水养殖池废水、石油开采、拆船和海洋运输过程中废物排放的管理,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和资源的长期利用。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继续保持未污染海域环境质量。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脱磷、脱氮效率。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排放。临海企业要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做到达标排放。海上石油生产及运输设施要配备防油污设备和器材,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问责制度,优化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进程。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陆地资源而言,难度和风险更大、综合性更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会更大。海洋资源从调查、观测、勘探、开发利用到管理的各阶段,都是科学和技术运行过程的结果,要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2.3 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八大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医药、海洋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应注重优化海洋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海洋产业结构不同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一般来说,从海洋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在逐渐减弱的。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应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特点,调整海洋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重点发展油气开采、海滨旅游、水产养殖、远洋交通运输;积极发展观测服务、海洋药物、海水资源利用;努力开展海底采矿、海洋能利用,提高第二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海洋产业的效益应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要重视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2.4 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机制,依法开发和管理海洋资源。

当务之急,应加大执法力度,理顺海洋管理体制。近 20年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有些法律、法规显得滞后。应根据海

洋经济的发展,制定《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洋岛屿开发管理法》、《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同时,还要加快与国际法接轨,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此外,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面对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综合一体化的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率,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

2.5 尽快调整我国能源战略,有序开发海洋油气资源。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 1980年以来,国家为扩大油气资源供给潜力,决定在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和开采上执行自主经营和对外合作相结合的政策,即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来开发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目前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突破1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进口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至2010年,中国进口石油预计将达到2亿吨。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最大限度地解决我国油气资源接替基地是当前极为迫切的战略问题。

应全面贯彻执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要贯彻“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实行油气并举、立足国内、发展海外,自营开采与对外合作并举,积极探索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方式。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问题涉及经济、能源、外交、军事和国家安全,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就目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形势,首先,应尽快调整“重陆轻海”的国家能源战略,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统一协调。由国务院牵头,组建跨行业、跨学科工作组,共同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和规划出谋划策。其次,打破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海陆分界线,集中国内力量,大力吸纳民营资本投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对争议较少的渤海和近海油气资源,采取独立开采的方式。第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探索对外合作模式,吸引外资,加大东海、南海“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维护我国东海、南海的海洋权益。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完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总之,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科学管理海洋资源是一项涉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家能源、外交、军事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查看更多经济学相关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