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小学作文】

篇一: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前言】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

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

浓厚的西方色彩。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 朦胧、空灵的氛围。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

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

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

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

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

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

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

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

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

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

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

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

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

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 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

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成为莫言小说创作

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

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

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

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

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

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

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与以前的中国小说的叙事大相径庭,

并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纪元,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叙事时间上既有西方

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以后的叙事提供了经典的仿效范本。

1. 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

1985年,当代文学开始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潮流,莫言也深受其影响,开始

作文化寻根小说,《红高粱家族》成为其文化寻找的起点,《红高粱家族》作为“新历史小说滥觞的直接引发点”, 典范地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3] 的审美过渡 , 从而极大地开拓了现代中国历史叙事的文学空间,作者从此开始从历史沉积中寻找文化活力因子,那么,莫言就找到了民间本土文化,但民间底层文化存在处于自由意识状态,很少留笔于正史写作,所以莫言的叙事存在虚构叙事和历史 叙事两难境地,如何处理民间存在和正史写作、人物行动和人物思维、场景虚构和真实情态的写作悖论成为作者叙事的关键点。

首先,莫言在创作完声称,《红高粱家族》里,“没有什么历史,只有传奇。”[4] 可见作者认为自己的创作完全是虚构的,作者的言论可能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考量,也可能是作者的真实创作实态,此话真实与否,都说明作者创作存在着虚构的叙事,所以陈思和教授评价《红高粱家族》,“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故事。”[5] 无论是小说的经典场景“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地”,还是小说中爱绝狠绝的爷爷和奶奶,都有作者虚构因素的介入,所以作者坦白“我确实不曾看到过如此浩瀚的高粱地”、“小说中的世界是我创造的”[6]。小说中用了大量修饰词、排比句式来突出高粱及其组成的场景,通过写高梁的颜色、气味、冲击力、诱素,利用丰富字词复沓来创造出超越物体实际存在实态的氛围和意象,使叙事效果更加突出,予读者的印象更深。

作者远取古代传统的侠义英雄写作模式,近取十七年文学中革命英雄写作型范,综合变异。 叙事流程可明显看出有传统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的故事影子。而作者借华北平原民间的叙事资源来写这个“英雄”传奇,20 世纪上半叶多如牛毛的土匪,旱涝保收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地,民主思想的政府官吏,民间制酒业的兴盛,娶亲财礼的看重,鬼狐故事流播,作者在这些民间资源上取舍夸贬,使虚构叙事有一个真切的具体可感真实细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境,真实的模型,从而写了一个非历史的历史。“把西方重表现的现代艺术与我国重再现的传统写实艺术结合起来,用最现代的叙述手法表现最中国化、最民族化的生活。”[7] 作者对一些涉及战争团队的历史,则采取民间视点,以底层文化底蕴、文化积累为见解的基础来评判,把国民党、共产党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历史,土匪的斗争史、八路军的战争史渗入了其小说叙事之中,但作者从民间的立场对历史进行了新的阐释,“我们心目中的历史 , 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或者说历史的民间状态是与?红色经典?中所描写的历史差别非常大的。我们不是站在?红色经典?的基础上粉饰历史 , 而是力图恢复历史的真实。”[4]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民间角度出发,虽然言辞有所闪烁,但把自己模糊等同于民间,也透露出一个信息,《红高粱家族》从正史相对的立场为基点去写,有了野史的意味,虚构性、意狎性随即而生,也使叙述真正有了诱惑力,有了多维理解叙述历史的角度,凸显了陌生化效果,作者巧妙地处理了民间存在和正史写作间的关系也唤醒了文本的生命力。

2. 事实时间和叙事时间

《红高粱家族》有其独特的时间叙述结构,结束中国以往传统线性叙述范式,开创了新的叙述形制。作者借鉴了中外名家作者借鉴了中外名家好的处理了事实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关系。

《红高粱家族》贯穿了一条主线:爷爷的一生经历,即上文介绍的叙事流程,围绕这条主线,是一条条的侧线,说明相关人物的情况、行为、风物、传统,通

过插叙、倒叙、补叙的手法杂错来结构全篇,使事实时间在叙事时间的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叙事时间和事实时间有效统一起来,小说中五章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但总起来才能隐现一条完整的时间流程。另外五章是按时间合在一起的,现一条完整的时间流程中有一总体的时间段,即事实时间,每一章事实时间还是较为明确,然而,从整个小说时间来看,每一章并没有按事实时间:红高粱(A)—高粱酒 (B)—狗道 (C)—高梁殡 (D)—奇死 (E),其事实时间是:B—E—A—D—C,这种叙事错置了事实发生时间,为读者一错落的感觉。

在每一章里,作者叙事时间中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事实时间为主,同时插叙、倒叙、补叙,转换视角,使事实时间移位,在叙述中导致信息延宕和全知叙事,暂时断点引起阅读障碍,同时也诱起阅读期待,因为《红高粱家族》采取的是全知叙事,读者对未来叙事可然性充满期待。华莱士 *马丁认为 :“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递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的后加上去的,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9]作者在进行了长时间后,进行插叙、补叙、倒叙,一方面转换叙述视角,一方面解决阅读疲劳。这种不断插入的叙事时间,使时间呈现多维性,同时带动了空间变换,造成新鲜的场面、新的叙事信息,就像作者的语言修饰词一样丰富多姿,体现了现代社会陈置庞杂信息的特点。具有现代叙事的明显特征。并且插入的叙事多为趣事、风俗、残酷的事实、乡土文化等,有力支撑了事实叙事,使主线叙事丰满起来。“暂时断点丰富了阅读体验,譬如悬念就是暂时断点的结果,它在阅读过程中激起欲望而尤抑制满足。”[10] 断点问题的随后解决,为小说提供了一个整体的事实时间,为完整的故事提供了可能。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时间叙事上既有西方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小说流派研究”课题组 *新时期小说流派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4):128。

[2] 李洁非 *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史论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98。

[3] 王彪 *新历史小说选 *序言 [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5。:

[4] 莫言 *王尧 *从《红高粱》到《檀香刑》[J]. 沈阳:当代作家评论,2002(1):10-14。

[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17。

[6] 莫言 *与莫言一席谈 [J]. 北京 : 文艺报,1987 年 1 月 17 日。

[7] 金汉总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543。

[8] 张清华 *《红高粱家族》与长篇小说的当代变革 [J]. 广西:南方文坛,2006 年第五期,P50。

[9] 华莱士 *马丁 *当代叙事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58 一 159。

[10](美)赫尔曼主编 *马海良译 *新叙事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27。

二.语言特色

高尔基曾说过,一切思想、事实的外衣就是语言。在小说中莫言用“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缎子般华丽的语言来描绘农村生活,给人一种天马行空之感。他的语言狂乱有大气磅礴,清丽又深情,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

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具有穿透性。而探究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 首先,莫言在小说中善于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其次,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极具特色。在莫言的小说中,人物语言都极有特点,那就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完全符合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份和特征。

再次,小说语言形象可感。莫言小说语言用的非常形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生动可感。在罗汉大爷被剥皮的刑场上,“所有的人都变矮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 场上,“所有的人都变矮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 又如《红高粱》中还这样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生动淋漓的鲜活了奶奶的形象,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使人在阅读时耳目一新。

篇二:小说阅读 考点提升练一

考点提升练(一) 中国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高粱(节选)

莫 言

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⑤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⑥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

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1.这部中篇小说的开头,有评论家认为,深受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那个著名的开头的影响:“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请从时间这个角度,来分析《红高粱》的开头两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由此说说第③、⑥段的时间点设置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红高粱》的开头同时出现了三个时间节点,一是很多年后“我”的视角,二是日后余占鳌成为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三是1939年农历八月初九。极度凝练,极度缠绕,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迷离的奇幻感。

(2)第③段的时间从“父亲”的14岁一下子跳跃到他死后的某一年。给人强烈的虚无感和脱出故事主线的出离感。

第⑥段的时间从队伍才出发去伏击鬼子,跳到战事告一段落的七天之后,提前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给人强烈的残酷之感和时间节点频繁闪跳、叠加而制造出的超客观之感。

2.“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密东北乡代表着中国,拥有富饶的国土、伟大的文明,也笼罩着黑暗的现实、丛生的弊端。这支抗日的土匪代表着中国人,拥有血性、奉献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不顾一切的浪漫之爱,也有着自私、残忍、无耻、欲壑难填、不知节制等诸多缺点。

3.概括本文中莫言小说语言上的特色,至少两点,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野性。如开头管“父亲”叫“土匪种”。

(2)变异,词语的新奇组合。如“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

(3)华丽与粗犷相结合。如第⑥段美丽的月景紧接着对几百具尸体的描述。

(4)夸饰(夸张)。如第④段画线句连用10个“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发烧公司

李豫黔

老同学阿彪从深圳归来,至小吴家里拜访,几年不见,阿彪不仅外表发了福,说起话来也是财气冲天。他说现如今各行各业发财的大有人在,可以说只要真动了脑筋,找个新门道就能黄金没膝盖。

阿彪的话可是刺激了小吴。小吴凝思苦想了几天,又翻开多年不看的市场营销学教科书,在屋里前后走来走去,反反复复,终于开了窍。如今,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有人在干,而且市场往往趋于饱和,竞争激烈。根据市场营销原理,应该避其锋芒,另辟蹊径。

见了阿彪,小吴压低了嗓门,神秘兮兮地介绍说:“我想办个发烧公司,你可别往高档音响、拍专业照片等高消费个人爱好方面想,这可是真正能使人发烧的公司。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寒冷的空间,让人待在里面,短时间内作出自发的高烧反应,在体温达到四十二摄氏度后保持半小时,再给他退烧,使人发高烧的办法可以申请专利。”

阿彪听得如入云里雾里,十分奇怪:“你这不是自我找乐吧,请谁乐意送上门来承受这份发烧之苦,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更何况还要自己掏腰包?!”

小吴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别急嘛!我看过一张报纸的科学文摘栏目,那上边可是有文章说,有多起癌症患者,在病情确诊后,因为偶然的发烧而出现癌细胞自行消失的奇闻。原因大概是癌细胞怕热不怕冷。试问,即使在当今得了癌症仍然几乎等于死亡,又有哪个愿意等死呢?患者们进了医院,回到家大多数是要再找个偏方什么的,只要有人信,就会有人跟随,到时候,你我还怕赚不到大钱?”

听了小吴这一席话,阿彪脑子也开了窍:“小吴不愧外号小诸葛,脑子就是好使啊!”此时此刻,在小吴面前浮现出漫天的羽毛,忽远忽近,忽近忽远,迷醉了整个夕阳,落到地上的时候都变成了黄金。

小吴与阿彪的发烧公司很快便操办起来。阿彪出了大部分资金,由小吴出任总经理,并撰写了广告文稿。鉴于电视媒体费用过高,主要在广播电台和各大报刊杂志上刊登广告。广告标题是:来自发烧的神奇魔力。广告文稿原文是这样的:

您想发烧吗?请到发烧公司来!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发展,各类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癌症患者明显增多。

本公司采取正当科学手段,使您安全发烧,痛苦小、时间短、疗效高,经过多次发烧,即可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该疗法有明显预防癌症的功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小吴发现癌症患者毕竟太少,而且,癌症患者大多已经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哪有多少钱光顾他们的公司?

他好几天都陷入了冥思苦想。终于灵光一闪:天下父母哪有不望子成龙的?即使发烧本身并无意义,但心理作用是强大的,有时候啊,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功妙效。就算有人看出发烧公司纯属骗人,又有谁乐意给自己找麻烦?现在啊,人人都在想着赚钱呢!那管你真真假假。

于是小吴的发烧公司的发烧广告也增添了新内容:

如果您一年光临本公司一次,不但可以预防癌症,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您的记忆力。据A市明星中学实验结果表明,学生每三个月发烧一次,学习成绩比未发烧者高百分之三十。对来本公司发烧,未考取初中高中的退款百分之百,未考取大学的退款百分之八十,未考取名牌大学的退款百分之五十。

经过小吴这么一转型,发烧公司的生意大见起色,每天来公司的客户络绎不绝。又过了一学期,公司门口还排起了长队。

但是他的妻子小兰心里却不免嘀咕:“发烧真那么神奇?干长了行吗?”

4.小吴的发烧公司转型前后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转型前的对象是癌症患者,客源少,生意萧条。

(2)转型后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客源多,生意红火。

5.简析小吴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吴是一个善于投机的商人。他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善于发现并开发商机,如他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想到了开办发烧公司的点子。他善于分析形势,投机经营。如在面对公司客源不多的现状时,把对象转到青年学生上来。他还具有奸商的欺骗性。他明知道发烧能提高成绩是骗人的,还对此极力宣传以谋取利益。

6.小说以小吴的妻子小兰的“嘀咕”作结,有何妙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照应了上文的情节,小吴的发烧公司的广告宣传说发烧能提高成绩,这是骗人的行为,因此小兰才如此担心。

(2)在情节上,留下了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到底小吴的发烧公司能不能长久地开下去呢。

(3)使小说的主题显得含蓄,对奸商的批评更加有力。连他的妻子都对他的做法担心,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骗人行为的深刻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你怎么好意思

儿子进门的时候,郭守业正面朝里躺在床上。

“爸,你咋没做饭?爸,爸??”

“嗯。”良久,郭守业才有气无力地哼了一声。

此刻,躺在床上的郭守业比濒死都难受。“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你怎么好意思?”老战友的那句话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郭守业跟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已到而立之年,仍然是孤家寡人,不是找不到老婆,是不愿意找。对儿子而言,电脑游戏远比老婆有魅力。长久以来,儿子下了班就钻进自己房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此以来,家里的日常开销全由郭守业承担。郭守业早年的积蓄虽被妻子的身体“耗光”了,可他还能凭每月1 200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只是近来物价犹如洪水般突涨,现在这些钱连吃饭都不够了,更别说还要缴水电费。

儿子的收入高出郭守业好多倍,但从没给过他一分钱。之前,郭守业一直觉得向儿子要钱这事太不好意思,每次想开口,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总先入为主,那时候,妻子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说:“老郭,孩子就托付给你了。”没等到郭守业点头应承,妻子脖子一歪,人就走了。

可是再不开口不行了,这日子眼见揭不开锅了。前段日子他倒是给儿子委婉地提过一次,可是儿子只顾埋头吃饭,没接他的话茬儿,但从儿子的脸色来看,是不想给。于是郭守业日思夜想,就想出来一个开始以为两全其美现在却让他无地自容的主意来。这不,上午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化验科当主任的老战友差点就把指头戳在他的脸上了,一句“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你怎么好意思?”让郭守业这张老脸再也搁不住了,他本来就是强迫自己来的,经老战友这么一说,不知咋的,不争气的眼泪就下来了。 儿子诧异,这是他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

老战友一看这情势,觉得刚才言重了,兴许老战友还真是遇到了难题,就问他到底怎么了,怎么会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郭守业的嘴巴咂巴了好几次,才有些避重就轻地说出了缘由。

听完郭守业断断续续的叙述,老战友久久无语,二话没说转身去了隔壁。过了会儿,老战友回来了,手里多个信封,说需要的单据都在里面。郭守业做贼似的把信封塞进口袋,然后头也不回地溜出医院,等回到家来他才发现,信封里面除了单据,还有2 000元钱,郭守业瞬间红了眼圈??

这时,儿子发现了桌子上的检查单。良久,无言。

“爸,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显然儿子是悲伤的,这让郭守业很是过意不去,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戏他必须得演下去。

大约半小时后,儿子进来了,接着他闻到了浓烈的煮方便面的味儿。这是儿子第一次为他做饭,且端到了床头。郭守业的脸埋得很低,吃得很慢。尽管郭守业讨厌方便面,可那天他吃得最香,还吃出了眼泪。

他说:“亮亮,别担心,千万别担心,医生说了,这是早期,通过药物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嗯。”儿子无语,表情肃穆,有很重的心事儿。

这一夜,儿子破天荒没趴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听见儿子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的声音,这说明儿子还是在乎他这个老子的,以前的种种只是假象而已,想到儿子为自己难过,郭守业很有些负罪感。

这时,听到儿子朝他的卧室走来,他赶紧翻身面对墙壁。“爸。”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欲言又止。灯影里,儿子的手里拿着东西,似乎是一个大信封。郭守业马上断定那是钱。想到此,郭守业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向儿子要钱,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他真想跳起来抽自己耳光。

“爸??”儿子叫着在他的床头坐下来。郭守业缓缓转过身来。儿子手里果然拿着一个信封,这信封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亮亮,别担心,我的病一定能够治好,爸爸有信心。”

“爸??”儿子的眼泪下来了。

看着眼前的儿子,郭守业心内如焚,他真想说出真相,可是他又不能。

“爸??”儿子声音颤抖着,一只手缓缓伸进信封。郭守业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 “爸,这是咱家的房产证,我想??”

“亮亮,房子不用卖,大概,大概几千块钱就能治好的。”

“不,不,几千元我是有的,我想,我想??”

儿子欲言又止,显出深深不安。

“亮亮,有啥话你就说吧。”

“爸,我想,趁,趁您还在世时把房子,过,过到我名下,因为,因为以后会很麻烦的。” 儿子的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险些将郭守业从床上劈倒在地上。刹那间,他的五脏六腑纠结在了一起似的剧疼难忍,尤其是肝部,刀剜一般疼,他的整个身体怕冷一样痉挛着缩成一团。

“八成,八成我是真的得肝癌了。”他想。 (选自《东方剑》,有删改)

篇三:第五章 角度

第五章 角度

有人认为角度本身不是视觉元素 , 但是它可以创造、强化视觉效果。 角度必须是精心选择、 安排、设计的。角度的设计绝不能随意为之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随意也是有意 , 久而久之 , 最终会形成难以让人接受的 " 风格 " 。

在日常的摄影活动中 , 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选择拍摄的角度。在纪念物前留影 , 我们常常选择一个既能看清纪念物又能把人纳入其中的拍摄角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 我们并不注意 摄影机角度的表现性 , 也就是说 , 我们只注意清楚地把拍摄对象的形状、外貌记录下来 , 至于它是否具有含义、是否最有表现力 , 我们并不十分留意。照相机和摄影机常常只是一个记录 的工具。

相对平庸的摄影而言 , 那些刻意的摄影机角度常常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从画面效果上研究 , 摄影的角度决定影片画面视觉语言风格 ,更是导演的视觉语言形式和摄影师的造型语言形式。角度作为摄影的造型手段和导演的叙事风格 , 会涉及到诸多问题。本章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仅局限在摄影机镜头高度的角度关系问题及其所带来的画面视觉变化 , 而一般不涉及其他问题以便于讨论的集中。

第一节 角度的意义

角度在制作上又称之为摄影角度 , 画面角度 , 镜头角度 , 拍摄角度和机位高度 ( 角度 ) 。 理论上又称之为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

法国早期导演雷内·克莱尔曾经拍过一个名为 《幕间休息》的、供演出间歇放映的电影 , 其中一个场面是芭 蕾表演。克莱尔让芭蕾女演员在玻璃上表演 , 而摄影机就放置 在玻璃下面拍摄。结果 , 当女演员从空中落下时 , 她的裙子就像是一朵缤纷的花瓣。克莱尔的摄影机角度可谓是别出心裁 ,只是画面除了给人快感外 , 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摄影机角度一旦成为语言 , 就必须摆脱平庸。因为任何一 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都力求使接受者更清楚、更深刻地看到某种东西 , 作为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视昕语言 , 摄影机角度 是视听语言中重要而常用的表现性元素 ,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 丹认为 :" 独特的摄影角度只要不是用一个同整个情节有联系的场景去直接说明它的合理性 , 它是可以取得独特的心理效果的。 "( 《电影语言》,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1 年 )

在生活中 , 人们总是以平视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 仰视不但使观察对象显得高大 , 而且常

常与特定的环境和关系有关 , 如学生上课总是仰视老师 , 小孩子观察世界的目光更多的用仰角 度 ; 俯视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空间 , 俯视下的人显然比平视和仰 视小得多·

电影电视中的摄影机镜头是视听语言的一部分 , 但仍然是生活观察的延伸 , 只不过被创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美国影 片《巴顿》中 , 当巴顿率部在蒙哥马利之前打下西西里首府莫 西那后 , 美军在广场列队欢迎英军 , 为突出巴顿的自信和荣 耀 , 摄影机给了巴顿微仰的视角。而当巴顿不惜以士兵的生命 为代价 , 意欲在蒙哥马利之前攻占莫西那一场戏中 , 摄影机以 俯视的角度拍摄了躺在椅子上的巴顿 , 强调了巴顿好强但并不 道德的做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 , 当辛德勒的妻子发现他偷情时 , 摄影机俯拍辛德勒 , 以强调他的尴尬。

纪录片也常通过摄影机角度来表达评说者对摄影机前发生的事件的评价。劳伦斯的纪录片《河流》 (1937 年 , 美国 ) 十 分注意摄影机的角度 , 他多次利用低角度拍摄天空 , 以形成对比。当解说词说明人们要为恢复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作出努力 时 , 摄影机以低角度拍摄前去劳动的人们 , 以此强调人的力量 和决心。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 , 摄影机的低机位表现了弹奏琵琶的中国姑娘的抚媚。

以儿童为主体的影片的主观视点必须以低机位来设置 , 因 为儿童的身高决定了摄影机角度。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1988, 导演 :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 ) 讲述了二次大战后 , 发生在 意大利西西里岛上一个名叫姜卡尔多小村庄里、围绕着天堂电 影院的有趣故事。影片基本上是以小托托的儿童视点去看世界 的 , 因此意大利在战后人们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成为影片刻意表 现的中心 , 相反苦难在虚构的电影世界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电影诞生不久 , 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就派遣摄影师前往日本拍摄日本人的生活。由于摄影师并不了解日本人的生活 , 因此 , 拍摄下来的关于日本人家居生活的镜头常常是俯视的。 事实上 , 日本人在室内大都跪坐在榻榻米上 , 人与人交流的视 线仍然是相互平视。如果采用俯视镜头 , 就会在心理上给观众 以距离感。因此 , 在传统的、以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日本电影中 , 低机位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格化元素。日本导演大师小津安二郎认为 , 人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 他的影片中并不刻意用镜 头去强调故事或人物 , 在小津看来 , 人物的性格是在平淡的生 活中逐步展示的。由于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会产生倾向性 , 因此 , 在他的影片里几乎看不到仰拍或俯拍 , 镜头大都采取平常 的生活视角 , 一切好像都是自然生发的。

需要强调的是 , 摄影机角度并不是构成视点的唯一元素 , 摄影机的运动、焦距、位置等也是形成视点的元素。

拍摄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就目前大多数电视剧而言 , 摄影机角度只是完成了使观众 看清眼前人或物的任务 , 或者不管影片的意义一味地追求纯形式的美感 , 目的只是为观众提供即时消费的视觉快餐。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根据内容的意义选择摄影机角度 , 不但能使摄影机角度成为流畅地讲述故事的成分 , 还能通过摄影机角度赋予画面以深刻的象征意义。

对于什么是角度 ,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

·角度是摄影机的空间位置。

·角度是高度关系。

·角度是构图。是一种画面构图组合关系。

·角度是影片叙事风格 , 是导演语言形式。

·角度是拍摄时的镜头位置。

·角度是视点关系。

·角度是透视 , 它会影响人物造型。

·角度是手段,是造型的主要元素。

镜头画面角度 , 表面是表示摄影机位置关系 , 实质上它代表导演的主观感受和视觉形式处理。角度是机位 , 又是主观视点。

在创作中 , 一般导演和摄影师并不精心去做角度设计 , 但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 以求让角度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形式效果。 角度往往是一种主观处理的结果。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画面角度的处理上就有其主观的效果。对陈老爷家的大院 , 宏观表现时永远是大俯拍。这是 一种框架式的格局和封闭式处理。而在对人物及人物的局部生存 环境拍摄时 , 则更多地用仰拍 , 使画面上的背景对人物产生压抑与禁锢感。

这种镜头画面角度处理上的主观性及视觉形式处理 , 强化了 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所以,在摄影创作和导演创作中,画面角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体。这是我们对角度的全面看法。画面角度的有机变化与丰富,对构图效果,对人物塑造,对空间表达,对场面调度,对影片叙事都会增加其艺术表现力。

马尔赛·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说 :" 电影作为艺术而出现是从导演们想到在同一场面中挪动摄影机那一天开始 的。 " 他在书中还引用了法国影评家亚历山大 .阿斯特吕的 话:" 总的来说 , 电影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成是摄影机获得解放的历史。 " 的确 , 摄影机

摆脱了定点摄影这一事实所具有 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摄影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手段。现在 , 摄影机活跃的拍摄角度 , 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画面形式 , 它使现实的世界变了样子 , 可变的拍摄角度 , 可变的距离及摄影机移动技巧 , 使现实存在的事物获得了一种与人通常所见不同的视象和新的心理效果。即使你在摄影现场 , 一直呆在摄影机旁边 ,你也无法看到摄影机所提供的形象和视觉效果 , 当你在屏幕上一再看到那些影像时 , 你就会惊奇地承认 , 在现场见到的和屏幕上展示的仿佛是两个世界 , 你会承认 , 摄影机绝不是单纯的再 现 , 而是一种真正的创造。现在 , 摄影机更是无处不在 , 上至高空 , 下到水底 , 深入到事物的内部 , 再现主观的视象 , 拓展人眼所不可能达到的视觉印象。当摄影机被绑在车轮下面、飞机的前端或从空中抛下来拍摄时 , 那视象的新颖 , 当真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视点的解放 , 使摄影机成为能动的、活跃的物体 , 具有了人的心灵的律动。

在摄影艺术中 , 拍摄角度与画面形式的关系是十分独特的 , 有其他艺术创作所不曾有 , 也不可能有的关系。摄影者对事物的立意和感情 , 对画面形式的创造和把握 , 都溶入了对拍摄角度的选择之中。它是完成画面形式构成的重要的手段。

第二节 角度的功能

角度最重要的功能是影响画面的构成。 角度是画面最外在的视觉形式之一 , 它决定观众 以什么样的视点去看画面所表现的主体。

角度有五种基本功能

1. 夸大、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

2. 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

3. 表达人物形象。

4. 主观及视觉形式处理。

5. 决定影片视觉形式风格。

摄影机的角度从泛概念讲是任意的 ( 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但是在电影结构中运用则要讲究技巧关系,这样,它便成了有意的运用。这时的角度射设计与拍摄既要符合人物形体和动作的表现,又要利于画面构图与构成。

在决定画面的视觉效果、视觉形式上,角度是最关键的因素。

任何一个镜头角度的设计与运用 , 都应承担五项功能中的任何一项 , 以体现出画面

的可视性 , 同时体现出导演运用的风格。 角度实质上所强化的更多的是视觉形式 , 它所形成的风格会帮助影片的叙事。例如在影片《红高粱》开始的迎亲、颠轿一场戏。

这种镜头角度的设计是有其用意的,体现了视觉效果和视觉形式,帮助了迎亲、颠轿一场戏的叙事完成。这里,摄影机的角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画面上,人物与地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地面的亮度关系加深了这场戏的气氛 , 形成了尘土飞扬的蛮荒效果。从场景上 , 避开了仰拍给画面造成 的天空关系和地域感觉。

角度就是以什么样的画面让人去看。

从创作实际上分析 , 在诸造型元素中 , 如演员、场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美术都具备的条件下 , 摄影镜头画面的角度 就成为决定画面好坏的关键因素。

不适当、不精心的角度 , 拍出的画面难以具有视觉吸引力。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 , 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 , 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巴拉兹讲 :

" 每一个物体本身 ( 不管他是人还是动物 , 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 ), 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 , 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 , 一种不同的解释 , 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 , 再也没有比镜头更主观的东西了。 "

" 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 :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 , 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 : 另一种主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

“ 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一就是 : 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地方 , 它必须富有表现力 , 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

第三节 角度的实际运用

摄影镜头画面角度划分的生理、心理基础 , 都是以人的视线基点为基础的。

人的视线一般表现为正常的水平线关系 , 由此又可分为三种 角度 : 平角度 ( 平摄〉 , 仰角度 ( 低角度、仰拍〉 , 俯角度 ( 高角 度、俯拍〉。

从画面最终视觉效果分析 , 独特的摄影角度能够对镜头画面 的视觉、透视、影调产生影响 , 能够有助于场景空间的描述 , 同 时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影片叙事结构以及情节的描绘产生重 要影响。

导演、摄影师选择角度视点 , 是一个重要艺术手段。镜头所采用的角度 , 本身就是导


查看更多小学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小学作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