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小学作文】

篇一:《尘埃落定》中的陌生化手法

《尘埃落定》中的陌生化手法

摘 要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二十世纪40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的土司制度兴衰为主线,以麦其家的二少爷“傻子”为视角,讲述了西藏土司制度令人惊愕的野蛮、疯狂以及最终消亡的全过程,这期间又夹杂着仇恨、斗争,而最终又都在解放军的步伐中灰飞烟灭、尘埃落定的故事,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神秘而又浪漫的藏族风情画。本文将从陌生化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探究其在题材的选取、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的应用以及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尘埃落定》;陌生化;题材;语言;人物

引 言

阿来的《尘埃落定》以其独特的视角、巧妙的陌生化手法演绎了一段末代土司制度由没落直至消亡的历史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称赞。“它注定是一部可以从不同角度评说的长篇小说,史学家可以看到历史;文学家可以看到诗;文化人类学者可以看到异族文化;批评家可以看到拉美和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1]小说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北大严家炎教授为其起草的获奖评语是:“小

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清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2]小说通过对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傻子”这一人物的刻画,把四川阿坝地区土司制度衰亡的全过程以及土司制度下的野蛮、疯狂的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独特的叙事角度令人称奇,陌生化的语言让人陶醉,新鲜陌生的题材让人耳目一新,给读者带来异样的享受。

一、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流行于20世纪初,是俄国文艺界的重要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它主张从文学的自身出发,对文学作品中的结构、风格、语言、作用等形式上的功能与特点进行研究,极力反对从文学的外部因素如作者的生平、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历史、心理等方面去研究文学作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尔斯泰、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是其中应用的整个艺术技巧的总和’,一切艺术之成为艺术,既不是对客体的摹仿,也不是主体的自我表现,而是因为有了技巧的介入”。[3] 这个技巧在这里就是指“陌生化”的手法。最先提出“陌生化”这一理论术语的是什克洛夫斯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这样写道:“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4]

那么,何谓“陌生化”呢?所谓“陌生化”就是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是从正常的感觉领域出发,而是采用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对文学作品中所要创作的对象进行重新构造,形成一种陌生的感觉,从而扩大了读者对其认知的难度,并给予读者一种神秘与陌生感的创作方式。“陌生化”是文学加工不可少的方法。它的文学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而审美感觉过程的长短又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息息相关,即审美感觉过程越短,则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弱,反之则相反。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说:‘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所以熟知的东西往往妨碍人们的认识和感知,而陌生化恰恰有助于人们深化对事物的理解。”[5]“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让人从习惯化、机械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们重新对事物进行欣赏。”[6] 因此,要通过运用陌生化

的手法,不断地为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营造出陌生化的感觉,这样才能给读者一种审美愉悦感。

“陌生化”主要表现在题材、语言、人物叙述视角等方面。下面我将以阿来的《尘埃落定》为例,谈谈其在题材的选取、语言的运用、人物叙述视角的选择等方面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审美效果。

二、《尘埃落定》的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审美效果

(一)题材的陌生化

《尘埃落定》以藏族土司制度生活为历史背景,通过描写一系列土司与土司之间的争斗以及土司家族内部矛盾,展现了那一时代的藏族文化与土司制度的兴亡。对藏族土司这种遗世独立生活的描绘,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新鲜与陌生的。

首先,《尘埃落定》与其他以少数民族历史变迁为题材的作品不同。一般以少数民族历史变迁为题材的作品通常叙述的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翻身当家作主和建设新生活的故事,其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政治色彩。而《尘埃落定》则叙述了藏民们在土司制度下的奴隶生活,展现了藏民族充满浓郁、神秘的风土人情。其在以少数民族历史变迁为题材创作中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即通过描写一个“傻子”以其独特而又冷静的眼光目睹了土司制度从顶峰走向没落的过程,亲历了土司制度的改革,却终究无法挽救土司制度的故事,揭示了土司制度灭亡的必然性,肯定了人的尊严。小说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令读者耳目一新,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打动了读者的内心。

其次,小说对独特的藏族土司制度进行描述与刻画,给读者营造一种神秘与陌生感。阿来出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马尔康县,从小就深受藏族文化的熏陶,对藏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感知,这些为阿来的写作提供了丰厚而又独特的资源。土司的统治在阿来笔下是千疮百孔、残酷无比、腐朽不堪的。如土司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自己统治的百姓进行处罚,施行私刑,把自由民贬为奴隶。但是在描写土司制度的黑暗与残酷的同时,作家又通过麦其家的二少爷“傻子”的独特的视角进行了陌生化的描写,使原本既残酷又黑暗的土司制度涂抹了人性的色彩,这无疑让读者耳目一新,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感。在土司制度的统治下,藏民们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性格。一方面,他们认同土司的世袭制,从未想过反抗,而是逆来顺受地接受土司的统治与管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刚烈的血性和侠义的精神,面对

着自己的仇人,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土司,他们也敢于把那些无法解决饥荒的头人杀掉,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又归于另一个土司的统治。这些既写出他们的逆来顺受同时又写出了他们的叛逆,给读者一种新奇感。此外,小说还展现了土司制度下大量的神秘现实,描绘了祖国西部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些独特的地域风情的描写使读者体验到了陌生的审美感,如百姓对神的顶礼膜拜、复仇者的规矩、千里迢迢地朝拜,富有宗教哲理的对白等等。

最后,小说以一种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方式将藏族民俗、巫术、怪诞等展开,满足读者的新奇感。如“罂粟花战争”这部分神奇地展现出当地巫术的奇妙,汪波土司聚集了许多神巫,让他们施展法术用冰雹将麦其土司家生长旺盛的罂粟花毁灭掉,而麦其土司则让门巴喇叭带领一批巫师进行反击,巫师们坐在高坛上念着咒语,天空时而晴朗,时而乌云密布,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冰雹飞落,最终麦其土司家获胜,冰雹化成雨水浇灌了麦其家的罂粟花。汪波土司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了,则又采用咒术诅咒麦其土司家的人,要不是门巴喇叭解救及时,咒术差一点就要了“傻子”二少爷的命,但是三太太央宗肚子里的孩子却未能幸免于难。又如对“神奇的好药”这一部分描绘时,好药是采用湖上的风与神山上的光芒练成的五颜六色的药丸,可以治好身上所有的病痛。再如对“尘埃的落定”这部分描绘时,这样写道“我看见麦其家的精灵,已变成一股旋风飞到了天上,剩下的落下来,融入大地,我的时候就要到了??”、“我看到土司官寨倾倒腾起了大片尘埃,尘埃落定后,什么都没有了。是的,什么都没有了。尘土上连个鸟兽的足迹我都没有看到。”阿来正是以一种神奇的笔触,用一种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手法把一个个人物的个性展现出来,把他们在面临生死离别的哀愁、金钱与权力的争夺、鲜血与泪水的挥洒中尽情的演绎出来。作者把他们比作世间的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最终徐徐地消散、陨落、最终重归于安静、祥和。这些描写无不满足了读者求奇求新的审美感觉,使读者体验到一种陌生的审美感觉。

(二)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主要是指语言的陌生化,是指在语言的运用中不入俗套,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语言的陌生化可以使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拉大,表面上这对阅读造成了暂时性的障碍,而文学创作主体正是以语言的陌生化这种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突破“语言的牢笼”,进而深层次的探究作家写作的用意,从而促进对审美对象的认知与理解。“实用语言倾向于简练经济,由于习惯的原因,语言活动变得自动化了;而文学

语言的特征却是拒绝简化,通过陌生化手段创造诗性的语言,来消除阅读的习惯性,延长和加强感知的过程。” [7]陌生化的语言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更易于形成新的聚集点,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更好的发挥想象,对陌生化的变体思考,从而达到熟悉它的目的。《尘埃落定》就是以其诗一般意境的语言而被誉为“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的作品。阿来他注重感觉描写,而复杂的感觉很难用现成的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寻找语言的创新,从而导致了语言的陌生化。《尘埃落定》的创新就突出表现在陌生化手法在语言上的运用,综合运用通感、排比、反复、设问、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小说通过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使句子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读者从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1.句式陌生化

句式陌生化就是指句式的偏离,是指词语、短语或分句等句子成分有意识地偏离句法常规的结构。《尘埃落定》中运用了许多让读者感到陌生的句式,从而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增加了作品含蓄的韵味。

(1)奇异的搭配

为追求新鲜的语言,阿来常常故意打破词汇常规,对原词句进行革新和创造,给人以新鲜之感。例如:

①“但我最终什么也想不出来,却听见画眉想在我肚子里展开翅膀。”(11页);

②“活佛什么平静地说:‘管家看见他是怎么对我的,不过,大祸将临,我也不跟他计较,’带着一脸忍辱负重的神色上楼去了。(63页);

③“回信又来了,言辞有点痛心疾首。”(246页)

①中的“画眉想在我肚子里展开翅膀”、②中的“忍辱负重”与③中的“痛心疾首”这些都把人们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肚子、神色、言辞)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从而对那些常规常识偏离,形成了对句意理解的陌生感。

(2)句式的交错

①于是,我又一次大叫:“告诉他们,只有这一顿,只有这一顿,吃了,他们就有上路的精神了,叫他们回到自己的地方!”(233-234页)

②我说:“你不要说了,就把看到的记下来,不也是历史吗?”

书记官涨红了脸,冲着我大叫:“你知道什么是历史?历史就要告诉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就是历史!”(286页)

①中由于整句较多,所以几乎都用了短句,使作品的语言不因整句连用而变

篇二:语言陌生化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纵观学生的作文,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和不足,那就是语言过于平淡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基于这样的实际,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使用“世说新词”这一角度入手,让作文语言亮起来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其语文能力的表征。高考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作文,学生却并不擅长。目前的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笔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以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言的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近十年各省市的高考优秀作文,结合思维训练,得出高考作文语言的建构策略。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语言必须在达到“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的前提下,达到发展等级要求的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而这就要求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求新、求变、求美。笔者在论文中初步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章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作文语言的要求两方面总结了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第二章对修辞和思维训练的相关知识...

作家或艺术家 的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所描写事物"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他们的形态"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2011-07-18标签写作 方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

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星飞《读心》)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

前的一片黑暗。(甜雯《诗意的证据》)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技巧

分析这些句子,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从途径上说,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方法上说,就是综合运用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变习见为新异,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从而获得美感。句①将小树逐渐变绿说成是风帆逐渐鼓胀,句②直接将黄昏比喻为醉汉,都因新奇而别具美感。

比拟有拟人、拟物之分,也是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达到新颖别致、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前述句②“蹒跚”的“黄昏”,句③“疲惫的歌”,就明显地运用比拟的手法,给山、河等事物以可感的形象、人为的特征。在这里,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摆脱了就事说事,就物说物的苍白、枯燥,给人鲜明的印象,具有丰富的美感。再如:

“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容蓉《冬日恋歌》)“临摹”“丈量”都是人为的动作,此处让“树”具有,人物共通,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 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姜丰《痴人说梦》)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

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轻吟/押声声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

5.词语交互错位

①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

②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

例①本应为“帆飘在水中/云飞在天上”,“云”与“帆”交互错位,逼真地表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意境。例②“文人”与“农人”交互错位,形象地表达了“被连续地震所惊吓”后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

二、“语言陌生化”的艺术心理学依据

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道理或介绍某方面的知识,而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人的心理世界异常丰富和复杂。在内心深处,喜爱与憎恶,欢乐与忧愁,尊敬与轻蔑,希望与失望,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种种情绪瞬息万变,神奇而瑰丽,在这个“内宇宙”中,朦胧的、迅速嬗变而无以名状的心理情绪和体验,难以用日常的实用性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样做会显得苍白无力或力不从心。于是,一种源于实用性语言又与之明显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文学语言诞生了。它凝练含蓄,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是读者熟悉的陌生。语言感知力、鉴赏力强的读者一读便知,或能思而得之。在这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值得重视。皮氏认为,当主体作用于客观环境时,能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说明或解释环境,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过滤、改变或吸收,这就是“同化”。所谓“顺应”,就是指如果新的外界刺激不能被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这时,就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调整,从而适应环境。这说明,当读者接触到文学作品时,首先会用已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同化它,如果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与阅读者自己的情感相通,那么,作品自然会被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所同化,使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得以强化。受古典诗词熏陶的人,更喜欢和容易接受古诗词,就是由于受原有审美心理结构同化的结果。但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独创,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是诗人作家们的追求。惟有创新的内容

和形式,才能激发审美注意,使审美欣赏得以顺利进行,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要依赖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才能最终实现。因此,“陌生化”语言这一具有创新品格的语言受到人们的重视,说“快艇航行在海面上”、“河水缓缓地流着”,不易引起读者的审美关注;如果改为“快艇犁开了水面”,“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则能刺激读者,使之兴奋,获得美感享受。

在文学鉴赏中,面对新颖独创的内容和形式,会遇到“陌生”的、不能被已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同化的部分,这时,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就要适当进行调整,即顺应这种“陌生”,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面对“陌生化”语言,同样如此。有“同化”和“顺应”作心理基础,“陌生化”语言的创造和欣赏成为可能,“陌生化”有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和合理性。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陌生化”,有利于破除所思维定势,增强语言领悟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一则阅读训练题,要求从括号中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举例说明如下:

有名的峨眉山,所谓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我欣赏过一个星期。虽然多变化,可是气势{磅礴非凡急促局促},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鉴湖风景如画》)

语段中的“气势”后应从括号中选取哪一个词与之搭配最佳?检测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地选取了“磅礴”,因为“气势磅礴”是人们习见的说法。教参的答案是“局促”,而作家许钦文用的是“急促”这个词。孰是孰非,细细斟酌,不难发现。“急促”和“局促”词义相近,都有时间短促之义,一般不与“气势”搭配。但“急促”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渲染了峨眉山景观的特点,对比反衬鉴湖景观的特征。下句是“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这是对“急促”的进一步阐释。由此可见,“气势急促”这一“陌生化”的搭配方式,的确堪称别具匠心。思维定势化,对“气势急促”一说难以一下子理解和接受,解答阅读训练题时就不可避免地犯错误了。又如,说到“时间似乎已经睡去,

潭水碧澄无声”,“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这类句子,如果用习见的语法规范去判断,得出主谓搭配不当的结论,就毫无美感可言。总之,缺乏“语言陌生化”意识,不利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陌生化”意识同样十分重要。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美丽的形象。”文学作品要给“不具形象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美丽的形象”,使诗语言“陌生化”不失为重要的手段。说“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不是比“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有意味得多、形象得多吗?我们常常感到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于是大讲写作技巧之类的静态知识。其实,要纠正这种弊病,与其只讲技巧,不如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尝试用“陌生化”语言写作更有效。

当然,“陌生化”语言是可理解的。信息论美学认为,信息的可理解性与独创性常常成反比例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就是要寻求这个既有独创性,又有可理解性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语言陌生化”同样要找准独创性和可理解性的契合点。我们不能为追求“陌生化”,而追求离奇甚至猎奇,这是应向学生讲清楚的。

篇三:陌生化描写

陌生化描写

考场前(放假时)

预备会员一班孔卓妍 学号:5

有的小孩子还在地上玩,可是时间一分一秒无可奈何地走着。当用饱满油水印好的一张张卷子坐上了卡车,他们就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了,因为卷子会被画上 一个又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叉叉。

大树上,没有小鸟了。雨点落下,地面上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伞 。雨点深知它不能让孩子们学习,非常惭愧,一眨眼就不见了。

树,用太阳镜子一照,发现自己沐浴 后更美了,骄傲地把太阳一扔,回到地面上。太阳在天上无可奈何地悬着,小心地,生怕弄碎了自己。

阳光下的灰尘轻盈地旋着,它们正在跳舞《天鹅湖》。牵牛花仰起小嘴使劲地大喊:“别跳了!”可是它不知道,灰尘公主们是多么调皮啊。

云儿正在风浪的怀里,动呀摇呀。

玻璃好像发现了什么,眼睛里闪着光,激动地看着,似乎那是一门大大的学问。

黑纱,倒了下来。到处的灯都生气了,气的身上全发光。黑纱,又多了。一切物品、一切人、一切的事物,纷纷睡了。


查看更多小学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小学作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