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简历范文】

篇一:在新加坡为何很多人不愿意做公务员

在新加坡为何很多人不愿意做公务员?

在新加坡的那几天里,有机会接触了“联系新加坡”的司长,和她的交谈中,无意中谈到所谓热门工作。我们几个人都说,在中国,公务员可是个好工作啊!

想不到,周围的几个新加坡人都表示不喜欢做公务员,说喜欢在公司工作,但是不会选择做公务员。

我们来看看关于新加坡公务员的一些数据和资料。

一、一.新加坡公务员工资由市场决定,一般是私企的三分之二

正因为新加坡公务员工资低于私企,所以,每年大约有6%的公务员炒政府的鱿鱼,辞职到私营企业高就,公务员每年有进有出,这也保持了新加坡政府的活力。

二、 二.新加坡公务员工资完全市场化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公务员工资,或加薪,或减薪。

三、 三. 新加坡公务员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新加坡2009年各行业平均年薪为(从高到低):社团58958新加坡元,大学56753新加坡元,公司55505新加坡元,中央政府49057新加坡元,承包企业48275新加坡元,其他组织47672新加坡元,基金托管47402新加坡元,地方政府47133,个体工商46194新加坡元,中小学39699新加坡元,非政府组织36492新加坡元,医院35503新加坡元,自由职业者35275新加坡元,合伙企业30000新加坡元,特许经营26450新加坡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加坡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务员平均工资分别是公司的88%和85%,公务员工资不如筑路打桩工的工资高。

四.新加坡公务员工资透明,不得有任何灰色收入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面对众多媒体说:“新加坡公务人员的工资是全亚洲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甚至比亚洲人均收入最低的缅甸的公务员收入还要低。”李光耀的意思是说,新加坡官员没有任何灰色收入或政府的特殊福利,他们的房子、车子、保姆都要自己掏腰包,政府是不管的。

五.严厉的监督制度,对自杀的公务员也不放过

新加坡的《公务员纪律条例》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公众人士的礼物和款待,因公务接受的礼品必须如实报告,价值超过50新元必须交公,否则就以贪污受

贿罪论处,面临5-7年的牢狱之灾,还要将入职以来每月薪金的40%比例积累下来的全部公积金和养老金上缴国库。贪污受贿的公务员就是自杀了也不放过,把他从坟墓里挖出来,把帐算清楚才让他在阴曹地府安息。

六.日记本自己记自己

政府每年发给每个公务员一个日记本,公务员必须每天记录公私活动情况,由监督部门审查,若有隐瞒作假,即予处罚。有位狱警一向奉公守法,但有一次接受一名罪犯的15新元为其买了一包香烟,就被指控犯有贪污罪,被判处1年监禁并罚款15新元,开除公职。新加坡法律规定,对任何被开除公职的公务员永不再用。

新加坡的公务员置身于严格的法律和纪律的监督之下。如公务员纪律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赌博,不得向与本身职务有关的人借钱,不得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得为他人做有报酬的工作,不得接受属下的礼物,甚至不得接受私人宴请等。在新加坡,公务员即使只有犯罪意图而尚未实施,一旦被证实,也要受到惩罚。公务员一旦触犯《防止贪污法》,哪怕只是贪污了一元钱,也被认为严重罪行,会被定罪并处以刑罚,而公务员被定罪后,今后将不得再从事公共服务,其养老金也将被取消。这样使得公务员的腐败成本显得非常高。

七.新加坡的公务员为无党派人士

新加坡公务员还有一个特色,除了最低级别和最高级别的公务员外,其他绝大多数公务员不得参加任何政党组织,他们认为,公务员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哪个党派服务的.

新加坡是一个法大于权的国家,规则高于一切,我相信上面的种种对公务员的制度在新加坡会得到严格的执行.怪不得,在新加坡很多人不喜欢做公务员.

篇二:新加坡政府内阁译名

THE SINGAPORE CABINET 新加坡政府内阁 (As at 12 August 2004)

MINISTERS 部长

Lee Hsien Loong 李显龙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Finance 总理兼财政部长

Goh Chok Tong 吴作栋

Senior Minister (Prime Minister's Office) 国务资政(总理公署)兼金融管理局主席

Lee Kuan Yew 李光耀

Minister Mentor (Prime Minister's Office) 内阁资政(总理公署)

Dr Tony Tan Keng Yam 陈庆炎博士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Coordinating Minister for Security and Defence 副总理兼国防及安全统筹部长

Prof S Jayakumar 贾古玛教授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Law 副总理兼律政部长

Wong Kan Seng 黄根成

Minister for Home Affairs 内政部长

Yeo Cheow Tong 姚照东

Minister for Transport 交通部长

BG (NS) George Yong-Boon Yeo 杨荣文准将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外交部长

Dr Lee Boon Yang 李文献医生

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

Mah Bow Tan 马宝山

Minister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国家发展部长

Lim Boon Heng 林文兴

Minister, Prime Minister's Office 总理公署部长

Lim Hng Kiang 林勋强

Minister for Trade and Industry 贸工部长

Rear-Adm Teo Chee Hean 张志贤准将

Minister for Defence 国防部长

Lim Swee Say 林瑞生

Minister, Prime Minister’s Office and Second Minister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总理公署部长兼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

Assoc Prof Yaacob Ibrahim 雅国博士

Minister for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 in-charge of Muslim Affairs 环境及水源部长兼主管回教事务部长

Khaw Boon Wan 许文远

Minister for Health 卫生部长

Tharman Shanmugaratnam 尚达曼

Minister for Education 教育部长

Dr Ng Eng Hen 黄永宏医生

Minister for Manpower and Second Minister (Education) 人力部长兼教育部第二部长

Dr Vivian Balakrishnan 维文医生

Acting Minister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Trade and Industry)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代部长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

Raymond Lim 林双吉

Acting Second Minister for Finance and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Foreign Affairs) 财政部代第二部长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

Senior Ministers of State 高级政务部长

Assoc Prof Ho Peng Kee 何炳基副教授

Law and Home Affairs 律政部兼内政部

Dr Balaji Sadasivan 巴拉吉医生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and Health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卫生部

Ministers of State 政务部长

Chan Soo Sen 曾士生

Education 教育部

Cedric Foo 符致镜

Defenc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国防部兼国家发展部

Othman Haron Eusofe 欧思曼

Prime Minister's Office 总理公署

Yu-Foo Yee Shoon 符喜泉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

Zainul Abidin Rasheed 再诺

Foreign Affairs 外交部

Heng Chee How 王志豪

Trade and Industry 贸工部

Lim Hwee Hua 陈惠华

Finance and Transport 财政部兼交通部

Senior Parliamentary Secretary 高级政务次长

Yatiman Yusof 雅迪曼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

Assoc Prof Koo Tsai Kee 顾蔡矶副教授

Defence and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国防部兼环境与水源部

Mohamad Maidin Packer 麦汀

Home Affairs 内政部

Hawazi Daipi 贺华吉

Education and Manpower 教育部兼人力部

Parliamentary Secretary 政务次长

Mohamad Maliki Osman 孟理齐

Health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卫生部兼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

Political Secretary 政治秘书

Tang Guan Seng 陈原生

Political Secretary to Mr Goh Chok Tong 吴作栋国务资政政治秘书

篇三: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HYPERLINK "mailto:shcheong@starhub.net.sg"|张从兴

[摘要]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试图说明“华人”这个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几部权威辞书中的释义,其实并不符合它在新马华语中语用的实际情况。接着将从语义的演变过程来考察这个词的古代义、近代义和现代义,并论证在现代汉语中,不能把“华人”解释为“中国人的简称”。最后,笔者将利用词汇计量研究的成果,来证明这个观察。

[关键词]:华人、中国人、海外华人

(一)华人是谁?

新加坡华裔馆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策划筹备、撰写编纂的《海外华人百科全书》,终于在 1998年底杀青,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是一本有关世界各地华裔情况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五章,前面四章从追溯移民的历史开始,宏观地叙述了中国移民的不同层面与形态,第五章则微观地检视不同地区的华人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也就是从中国移民逐渐演变成为侨居国公民的情况。它虽然是一部学术力作,但并不枯燥,是一本通俗易懂,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然而,就像白璧也有微瑕一样,这部好书也有疏漏之处。那就是没有给其文本的叙述主体“海外华人”的母体——“华人”,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以致书中在使用“华人移民”、“海外华人”等概念时,频频出现逻辑上的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主编、华裔馆首任馆长潘翎虽然在这本书的释义部分,不吝笔墨,分A、B、C、D四个同心圆(A同心圆是中国大陆的中国人;B同心圆包括香港、台湾的中国人、中国留学生及有抱负的中国商人;C同心圆是海外华人;D同心圆是已被同化的华人)来为“所有自称为华人的人作出概念式的说明”,并把C同心圆圈内的海外华人作为这本书的主体,然而这个区分法却是建立在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上的——中港台的中国人=(海内)华人。

潘翎在释义部分写道:“最里面的A圈,代表了永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的中国人”。既然中国人也是“所有自称为华人的人”的一分子,中国人显然就是指“(海内)华人”。事实上,也只有在把中国人定义为“(海内)华人”的前提下,“海外华人”这个词才能在逻辑上成立。

根据政治学上的定义,中国人是中国公民,也就是指那些在中国境内出世,或者是在外国出生但自愿加入中国国籍并为中国政府所接纳的人,如大名鼎鼎的马海德医生。在此前提下,中国人就不仅仅是指汉族,也应该包括满蒙回藏壮苗等55个少数民族在内,就像我们说新加坡人,就包括了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欧亚裔及其他拥有新加坡公民权的各色人种在内。

问题是,“海外华人”这个概念有没有把海外的中国少数民族包括在内?举个例子说,流亡海外或在外国定居的藏族人、维吾尔族人及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人士,算不算是“海外华人”?我想,凡是治海外华人课题的学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是!他们不算海外华人。”

既然海外的中国少数民族不被视为“海外华人”的一分子,那么中国大陆上的少数民族当然也不应是“(海内)华人”的一员。这是不是说只有汉族中国人才能被称为“(海内)华人”呢?又是不是意味着“海外华人”的真正定义应该是指那些在中港台地区以外,而且尚未被同化的汉族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呢?也不完全如此。因为在“海外华人”当中,确实包括了一些长相和汉族无甚差别,生活习俗和汉族大同小异,起汉名用汉姓的中国少数民族后裔,例如新马前辈教育工作者马摩西(又名马俊武,1918-1971),他虽然是回族,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的华人社群不仅没有把他当成“非华人”看待,还把他列入《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柯木林主编,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1995年出版)里头。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为“华人”这个我们几乎天天都挂在嘴边的汉语名词的内涵感到万分困扰。换句话说,华人是谁?

中国禅门宗匠有句话说,不疑则不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华人是谁?这是我心中的一大疑团。下面,笔者将把它当成一个“话头”,尝试从社会语言学、词义的演变及词汇计量研究等几个角度去“参”它,希望能够有所“证悟”。

(二)谁是华人?

要确定“华人是谁?”,首先得问“谁是华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翻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汉语大词典》、《辞海》、《中文大词典》、《国语活用辞典》等五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的权威辞书。这四部辞书对“华人”的释义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华人】①中国人。②指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页54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

——根据这个释义,“华人”既指中国人,也指那些原为华侨但取得侨居国国籍的人。

《辞海》

【华人】中国人的简称。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页123,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根据这个释义,“华人”是指中国人以及原为华侨但取得侨居国国籍者。

《汉语大词典》

【华人】汉族古称为华。现亦为中国人的简称。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问答附》:“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渐,是故权实虽同,其用各异。”唐许浑《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诗:“恩沾残类从归去,莫使华人杂犬戎。”明沈德符《野获编·佞幸·滇南异产》:“夷人珍之,不令华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卷九页398,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三联书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联合出版,1993年 4月第一版)

——根据这个释义,“华人”有古今两义,古义是指汉族,今义是指中国人。

《中文大辞典》

【华人】外国人称我国人为华人。〔《周礼政要·矿政》〕西人之论,咸谓华人采法不精。(卷 28页 251,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版)

——根据这个释义,“华人”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法,中国人自己并不自称华人。

《国语活用辞典》

【华人】“中国人”的简称。在华侨习惯中称取得了侨居国国籍或公民权的人。(页1526,周何主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

——根据这个释义,“华人”是“中国人”的简称(注意,这里用的是加了引号的中国人。按我的理解,这应该是指广义的中国人。形象地说,就是指所有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同时也指原为华侨但取得侨居国国籍者。

其中,除了《中文大辞典》以外,其他四部都有华人是中国人或“中国人”的简称的说法;除了《汉语大词典》和《中文大词典》以外,其余三部都有华人也指原为华侨但取得侨居国国籍者的释义。

对新马华人,尤其是新加坡华人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辞海》和《国语活用词典》“华人”词条下的第二项释义,是比较符合我们的语用情况的,争议不大。说比较符合,是因为它只说对了一半——在新马华语的语用实际中,华人不仅是指那些原为华侨但取得侨居国国籍者,也包括他们的后裔。

令人困惑的是第一项释义,就是“华人”能不能被诠释为中国人的简称。

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华人”作为中国人的简称,也许问题不大。可是,在此以外的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华人较多的国家,以“华人”作为中国人的简称,就大有问题,而且是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新马华人接受这样的定义,那么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菲律宾华人、印尼华人等短语,都可以还原为新加坡中国人、马来西亚中国人、菲律宾中国人和印尼中国人。这个课题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领导人而言,尤其敏感。 1967年 11月15日,当时担任新加坡总理的内阁资政李光耀在新加坡美国人协会的宴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

“我是新加坡华人,但不是中国人,正如爱尔兰后裔的肯尼迪总统不是爱尔兰人、艾森豪威尔总统不是日耳曼人或罗斯福总统不是爱尔兰人一样。假以时日,世人将知道,新加坡姓李、姓杜、姓吴、姓王、姓杨、姓林的华人虽然外貌像中国人,并且说华族语言,但是他们都不同于中国人。他们是华族,并且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好意思。最重要的是:他们心里想的是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利益,并非中国和中国人的利益。”

当邓小平在 1978年访问新加坡时,李光耀在致欢迎词中说过一句很明确的话,“告诉我们的贵宾,新加坡没有华侨。” 李光耀在祝酒之前的发言中,还措词小心地提醒他的贵宾:

“华裔星加坡(新加坡)人有着他们自己的不同的经验和历史。不管这种历史是多么短,与大陆的中国人比较起来,仍然是不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为自己的东南亚创造一种独立的和持久的未来。他们必须与马来裔和印度裔新加坡人平等地分享这种未来。”

李光耀讲这句话是有深刻的政治含义的。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说明新加坡华人是新加坡华人,中国人是中国人,新加坡华人不是中国人。当然,他讲这句话并不只是说给邓小平听的,其潜台词是要向印尼和马来西亚这两个以马来人为主的邻国传递这样的信息:新加坡是新加坡,中国是中国,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和其他外国领袖来访没什么两样,你们别担心。

综上所述,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权威辞书虽然把“华人”定义为“中国人的简称”,但是在新加坡华语中,这个定义并不适用。说得夸张一点,这简直就是一个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下面,笔者将从词义的演变过程来探讨“华人”能不能在现代汉语中,被诠释为“中国人的简称”。

“华人”是由“华”和“人”这两个语素构成的名词,在构词法上属于偏正结构。由于“人”语素受到“华”语素的制约,要分析“华人”的词义,首先得弄清楚“华”语素在“华人”这个词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华”字有四个读音,共有 22条释义。在这22条释义中,只有“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这一条释义,符合“华”语素在“华人”中的含义。根据这项释义,把“华人”训为“中国人的简称”显然是合情合理的,相信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权威辞书都把“华人”的第一个义项定为“中国人的简称”的原因了。

问题是,词义是会演变的。无论是“华”还是“中国”,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已经和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大不相同了。

“华”原本是指华夏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中原地区。《左传·定公十年》中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为四百余年之汉家天下奠定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央集权大帝国。自汉朝以后,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皆自称汉人,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今日的汉族。由于汉族的主要组成部族是古代之华夏族,因此汉族也叫华人。我相信,《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者就是有见于此,而在“华人”词目下列出“汉族古称为华”此一解释的。

“华人”作为汉族别称的古义,自有文献可考的南朝谢灵运首先使用以来,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满清入关后不久,才开始有了变化。雍正朝期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起由“曾静案”引发的华夷之辨大辩论,主辩者就是雍正皇帝本人。针对“华夷之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雍正帝在其《大义觉迷录》中,不止一次提到汉人和夷人都是人,没有必要泾渭分明般地划清界限,例如“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分之一,其外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

由于清初诸帝的励精图治,再加上他们十分重视汉文化,在统治术上又采取一方面开科取士,一方面大兴文字狱的恩威并施手段,到了清中叶以后,汉族以满族为针对目标的“华夷之辨”和“夷夏之防”观念,基本上已经是很淡薄了。鸦片战争之后,不仅是西方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带来了鸦片,西方传教士也给中国人带来了“精神鸦片”——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基督教在清末大举传入中国时,是很不受欢迎的,特别是对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汉族士大夫而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曾国藩在其《讨粤匪檄》中,高呼“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苏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也”之后,汉族士大夫立刻群起响应,在清廷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选择站在满族政权的一边,而不站在汉族政权的一边。

在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看来,“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已经不是汉族和满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而是满汉共同维护的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明冲突”。反映在语言上面,“华人”作为“洋人”的反义词,其内涵也就不仅仅是指汉族,而是指以维护汉文化为己任的满汉民族共同体,亦可引申为由满汉民族(也许还可以加上和满族关系密切的蒙古族)组成的中国人。笔者认为,这就是“华人”这个词的近代义,而《汉语大词典》“华人”词目下的引例“《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和《中文大词典》的引例“〔《周礼政要·矿政》〕西人之论,咸谓华人采法不精”中的“华人”,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清末使用“华人”这个词的人,当然不止《恨海》的作者吴研人和《周礼政要》的作者孙诒让。当时,拓殖东马砂劳越诗巫(Sibu, Sarawak, East Malaysia)的先驱人物黄乃裳(1849-1924),在新加坡《日新报》担任主笔期间(1899年9月-1900年8月),曾经

写过不少评论文章,其中有好几篇都用到“华人”这个名词,例如:

“昨报论开商会以联南洋华人为首务,诚以我华人于近百年来之新学,未能考究,识见浅陋,无论出外之不能联络一气,互为关顾,相与有成,即在本国,省与省有畛域之见存,府与府有畛域之见存,甚至邑与邑、乡与乡、族与族,匪不各有其畛域之见存。”“威海卫英水陆师中所言,其大旨谓:华兵易教,由于华人喜于为兵。华人喜于为兵,由于衣食粮饷之可靠。夫华人为华兵则不易教,及为英兵则易教。华人不喜为中国之兵,而反喜为英国之兵,此情理以外之事,必非无故而然也。”

“显儒不以商为贵,商亦不敢自以为贵。??此等商学,当海禁未开之前,在中国与国之人,以土货相交易,未尝不可,及出外洋,观其所图商务,均若有搜罗六合、囊括宇宙之思,退而求其所以然之故,岂真吾华人之智力不如欧人、美人耶?亦曰:不学无术,不足以开拓其所经营而已矣。”

海峡华人作家陈省堂 1888年至 1911年在《叻报》和《星报》上发表的多篇作品中,也广泛使用了“华人”这个词:

“盖法人之治越也,其政令则愈久愈严,其税饷则越久越重。如设公所、举帮长,量身材、点指痕等事,其存心用意,虽谓欲杜渐防微,实是重征厚敛,剥蚀子民脂膏,刻薄善良为务。??又有不能已于言者,旅越华人之势位素豪者,究亦难辞其咎。”(〈重游越南记〉)

“夫华人之儿孙,何其不幸,一变而为交趾,再变而为法兰西。大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兹习俗相沿,恐已无法可治。当局者以为极妙之新法,由余观之,徒令祖宗绝嗣,同类贻羞已耳。是虽家训之不严,亦由政教之不正也。”(〈越南风俗论〉)

“槟产华人一举一动,往往同心协力,联为一气,余如商务,如庆吊,以及宾朋酬酢,诸凡事宜,更为认真。??身居外洋,尚遵汉仪,华人男妇老幼,皆通华语,其中虽略悉巫来由番语者,除非与叻甲华商,或与番人言,鲜有讲及。则其吉宁、巫来由诸番,亦多有熟谙华言,其习俗然也。”(〈重游槟城记〉)

“试观本坡华人,家道少有者,往往沾染奇症。据西医诊视,则谓腹中生毒,百药罔效,遂致富厚绅商,中年殂谢;膏梁子弟,早岁云亡。屡有见闻,良堪慨叹。”(〈本坡华人饮食失宜失所亟宜整顿说〉)

由此可见,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交替之际,新加坡的华文报章已经采用了“华人”这个词,而其词义显然是符合“华人是中国人的简称”这个释义的。

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清末人士在使用“华人”这个词时,都是和“洋人”、“夷人”、“西人”等词对举的。这也许是汉语修辞中的独特现象,就是讲究词与词之间的对偶关系。

进入民国以后,“华人”在中国本土和南洋的语用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中华民国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具有西方政治学上的民族国家(Nation)意义的民族国家,国号简称中国,因此中华民国的国民就开始自觉地把自己称为中国人,而不说自己是“华人”了。与此同时,民国以后的文献在称呼外国人时,也极少使用“西人”、“欧人”、“美人”、“日人”、“洋人”、“夷人”等字眼,而改称“西方人”、“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洋人”偶尔还用之,“夷人”则几乎完全不用了。民初之人较少采用或几乎不用“华人”这个词,在梁启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例证。民国八年(1919年),梁启超到欧洲走了一趟,回国不久就出版了轰动一时的《欧游心影录》。


查看更多简历范文相关内容,请点击简历范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