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小学作文】

篇一:美丽的桃花源作文500字

湖南省汉寿县龙阳镇东正街小学 三年级 肖倩 桃花源因桃树成林而得名,她在湖南省常德市的桃源县。 每年桃花盛开,这里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醉人花香。许多游人便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这样多的桃花恐怕一生都很难见到,踩着石卵路,慢慢地在桃花林穿梭。桃花正艳,枝头上都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桃花,有的还只是花骨朵,有的却已在争奇夺艳,有的花只是粉色,有点花却已是红的耀眼!看!这一朵花儿真像一张可人的小脸,粉嘟嘟让人心动得想去捏捏,但又怕震落花瓣儿。桃花源还以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驰名中外。读过陶源明《桃花源记》的人都记得,探得先秦遗民,终识桃花源的陶渊明就是借助一个秦人古洞而大功告成的。只见古洞前凉气飕飕,洞内灯光暗淡,洞宽起初只能容下一人摸索前行,但走着走着,一会儿变宽、一会儿又变窄,曲曲折折颇有探险韵味了。行走间敛气静听,周边似有泉水滴答,但分辨不出究竟来自何方。这样走了不到3分钟,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不远处是一个被四周山体层层包裹的山坳。放眼打量,水田、茅舍、竹楼、土鸡、家犬,一切都是原生态模样。 千百年来,桃花源这超尘脱俗的人间仙境,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政坛要人和成千上万游客来观光游览.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请到这里领略桃花源神奇迷人的景观吧! 指导教师:罗慧敏

篇二:读桃花源记有感

《读桃花源记有感》

欧阳睿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

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的兴趣。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

团。

篇三:桃花源记总结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

一、重点字词理解: 第一段:⑴缘:沿着⑵逢:遇到⑶鲜美:鲜嫩美丽⑷落英:落花⑸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⑹甚异之:.........对??感到诧异⑺穷:走到尽头⑻捕鱼为业:作为,当作 ..

第二段:⑴林尽水源:到头⑵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⑶若:好像 ⑷才通人:仅⑸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⑹平旷:平坦宽广 ⑺俨然:整齐的样子⑻属:类 ......

⑼ 阡陌:田间小路⑽交通:交错相通⑾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⑿种作:耕种劳作⒀悉:都,全 .........

⒁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⒂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⒃并:都⒄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

第三段:⑴乃大惊:竟然⑵具答之:详细⑶要:通“邀”,邀请⑷咸:都,全⑸云:说⑹妻子:妻子.......

儿女 ⑺邑人:乡邻⑻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⑼不复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⑽遂与外人:于是,就......

⑾间隔:断绝来往⑿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⒀具言:详细地说出⒁叹惋:感叹惋惜⒂延至其家:请 .........

⒃皆:都,全⒄辞去:告辞离开⒅此中人语云:告诉,嘱咐⒆不足:不值得 ⒇为外人道也:给,对 .......

第四段:⑴既出:已经⑵便扶向路:沿,顺着⑶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⑷志之:做标记 ⑸及郡下:到 .....

⑹诣太守:到 ⑺如此:像这样(的情况)⑻遂迷:终于 ....

第五段:⑴欣然规往:计划⑵未果:没有实现⑶寻病终:随即,不久⑷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

思⑸津:渡口 .

二、课文翻译: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

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由狭窄幽暗

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这个人一一对桃花源的人详细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情,村里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开。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报告了像这样的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三、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四、内容与写法分析:

1、中心:本文通过描述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2、线索: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3、文章开头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用:渲染了神秘的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

1)自然环境:风景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桃源百姓: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热情好客

3)社会环境: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5、我们是如何来看待陶渊明的这种“社会理想”呢?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然开朗:①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②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③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五、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2、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3、“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如本文中:“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

4、近义词:悉=并=咸=皆(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咸来问讯/ 皆叹惋)

缘=扶(缘溪行/ 便扶向路)

要=延(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5、古今异义词(详见学案 P36):鲜美、仿佛、开朗、交通、妻子、绝境、无论、如此

6、一词多义(详见学案 P36):为、其、寻、舍、遂


查看更多小学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小学作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