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管理学】

第一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a远古时代:基本上不存在环境问题b农业文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c工业文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当代文明:环境文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哪些?简单介绍一下。

a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 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严重。b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水蒸气、氟利昂等,温室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损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控制臭氧层破坏的方法是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d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SO2和氮氧化物,酸雨的危害包括1.形成酸湖,鱼虾难存2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3危害动植物4腐蚀建筑材料5影响人类健康。e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f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g固体废弃物堆弃 4.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a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b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第二章

1.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概念

: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目的: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和新的发展方式。

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基本观念;调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2.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个人(公众)行为 企业行为,政府行为

3.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a 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资源(生态系统)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 专业环境管理b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环境计(规)划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c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 产业环境管理 废弃物环境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特点:综合性:内容与对象的综合 复杂性 发展性 5.我国环境教育的种类?a基础环境教育b专业环境教育c成人环境教育d公众环境教育

6.环境管理包括哪些政策和方法?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

7.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分类、特点、基本原则、质量保证和技术进展。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目的:a、测定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b追寻污染源--监督管理控污染c收集、积累数据-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d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a、监视性检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b特定目的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c研究性监测(标准方法标准样品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合研究监测)按监测介质分类 a大气污染监测b水质污染监测c土壤和固废监测d生物污染监测e生态监测f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

特点:a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b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时序性);c.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基本原则: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

质量保证:(1)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2)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3)完整性:测量数

据与预期的或计划要求的符合程度;(4)可比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得的测量数据与处理结果要进行比较研究;(5)代表性 技术进展:(1)化学、物理技术 (2)生物监测(3) 生物技术4)环境监测网络(5)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发展3S技术的发展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8.环境标准的定义、分类和分级。

定义: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 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分类:(1)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2)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排放进行控制的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所涉及到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及其他通用技术要求所作的技术规定。(4)环境方法标准: 指为统一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各项试验、检验、分析、采样、统计、计算和测定等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对这类材料或物质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它是检验方法标准是否准确的主要手段。(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为了保证污染治理设备的效率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对环保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分级: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二级。 9.环境预测的概念、程序和方法。

概念:环境预测是根据已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预测工作的程序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和十一个步骤:1.准备阶段2.收集并分析信息阶段3.预测分析阶段4.输出预测结果 十一个步骤 确定预测目的、确定预测时间、制定预测计划、收集预测资料、资料分析检验、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计算、预测结果检验、输出预测结果、提交预测结果 环境预测的方法:(一)根据预测方法的特性分类

定性预测方法有: 专家评估法、 特尔非法、主观概率法、集合意见法、层次分析法、先导指标预测法等. 定量预测方法有 : 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模糊推理法、马尔柯夫法等。.综合预测方法:

(二)根据预测方法的原理分类1.直观法:即定性预测方法 2.因果型预测方法:用相关性原理来分

析预测对象与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以此关系构造模型进行预测。 10.环境审计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 环境审计的类型:司法审计 技术审计 组织审计 第三章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发展和可持续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如何合理地收获全部资源中的一部分,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逐渐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

理解概念a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发展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b可持续性的内涵 反映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的。 2..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些基本原则?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理论流派?

a经济学方向b生态学方向c社会学方向d系统学方向 a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b外部性理论c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d三种生产理论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5.三种生产理论的内涵和联系?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联系:a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b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6.用三种生产理论解释环境问题的产生。

a原始文明时代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物质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b农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主导。c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世界系统。 7.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四)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1.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及其基本内涵? 原理:指在环境管理中所要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不断地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内涵——“环境社会系统”、“发展”: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2..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1)一般系统的特征;(2)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3)强调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3..什么是共赢原理?如何用共赢原理解释环境与经济的冲突?

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

解释环境&经济的冲突:要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4.何为“三生共赢”原理?

指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共同发展。 5.什么是界面?界面的特征?

界面概念: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基本特征:界面只存在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6. 环境问题源自人类界面上的活动的原因?

(1)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2)界面是不同组成部分共同追求利益的所在,而又不属于任何一方,其权力、义务难以落实。 7.界面活动的方法学原则?

a正确判定界面b.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c.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8.何为冲突协同理论?用排污许可证制度阐述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应用1.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 区域上;组织上;时间上;自然环境的需求上

2.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

9.管理的基本职能以及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 。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 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第四章

1 环境法体系的概念和结构?

概念:指一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补充和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体系结构: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它的结构基础,还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规范性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2.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有哪些方面?

(1)规定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是国家的 一项基本职责。(2)规定了公民环境权的基础。(3)规定对自然资源和一些重要的环境要素的所有权保护。

3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有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规定了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对象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

素的总体。3.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例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等。4.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法律义务。例如:向大气中超标排放污染物为违法行为,防治水土流失、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等5.规定了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任务以及公民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4.环境保护单行法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

(1)污染防治法:包括针对大气、海洋、水的污染以及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以及有害化学品和危险物品的危害等制定的污染防治法等。例如:2001年制定的《防沙治沙法》、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1996年制定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2)自然保护法:以保护某一环境要素为主要内容,也包括对自然资源管理和防治对该类自然资源污染和破坏的法律规范。例如:《水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土地复垦规定》等。

(3)土地利用规划法:a区域开发整治法:农业区域整治法、城市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b国土整治法:包括整个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4)环境管理行政法规:指由国务院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颁布或通过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1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管理的行政法规。2各种建设项目和经济区的环境行政管理法规3对企业的环境行政管理法规。4关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职权及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5.环境标准可以分为哪五类?

a环境质量标准:指对一定区域内,限制有害物质和因素的最高允许浓度所作的综合规定。

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规定污染源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最高限额。c.环境基础标准:是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指南、导泽、代码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规定。d.环境方法标准:指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而制定的技术规范。e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技术规范。

6.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些原则?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协调发展原则)是指: :“三建设、三同步、三效益”。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协调发展

这一原则,正确地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贯彻: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贯彻:⑴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宏观调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生产的不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内在联系。⑵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3)积极治理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治理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对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责令其关闭、停产或转产⑷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⑸加强环境监测

通过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强环境 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污染者负担、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污染者付费”,是指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排污者承担,而不应转嫁给国家和社会。“利用者补偿”,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开发者养护”,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破坏者恢复”,是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

贯彻:⑴结合技术改造、治理工业污染 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一条根本途径。⑵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 实行限期治理是分期分批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⑷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污染和保护生

态环境。主要有征收排污费;征收资源费和资源税;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四)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环境管理,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执行这一原则,就是把对环境的国家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把依法保护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自觉维护相结合。 贯彻: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2)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环保是公众的权利,而这样的权利和权益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政府和部门有义务来回应和保护。(3)环境信息公开化。环境信息公开又称环境信息披露,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4)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制度 7. 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有什么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基本指导原则 协调发展:着重从横向的关系上。即制约发展的基本因素的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可持续发展:则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发展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的体现和具体化。 第五章

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特点⑴预测性⑵客观性 ⑶综合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编(填)报和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程序等方面所作的规定的总称。

2简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什么不同?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把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一系列规划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相应规定了必要的程序和法律责任。其中将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于综合规划以及指导性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时应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实施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用“篇章”的形式,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用“说明”或者“专项说明”的形式);对于非指导性的专项规划,应该编写环境影响报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评价依据、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对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不同:

1).环评的时间不同。规划环评是在编制过程中进行的。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阶段完成的。 2).法律形式不同规划环评只有一种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

3).内容和要求不同(环评法中明确地引入了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规划环评的必经程序(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程序b.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表或登记表)的报批和重新报批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登记表)的审批

4什么是“三同时制度 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的制度。 5三同时制度的内容(执行要求) a设计阶段(1)应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在保护篇章中落实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施工图的设计,必须按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其环境保护篇章中所确定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进行。(3)建设项目的工艺设计应积极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行清洁生产。(4)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把污染控制和消除在生产过程中。b.施工阶段(1)建设项目施工时,要保护好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防止或减轻粉尘、噪声、振动等对周围生活区的污染和危害。(2)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c.竣工验收阶段(1)建设项目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书”说明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情况,治理的效果和达到的标准。(2)经验收合格并颁发给《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3)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4)需要进行试生


查看更多管理学相关内容,请点击管理学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