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教育类】

篇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硕 士 课 程 论 文

题 目: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院 系:政 治 学 院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 名:吕 永 莉

学 号:0202014028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摘 要:走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蕴涵着一个普遍的真理: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应从时代出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念,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要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

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19世纪人类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科学性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面貌。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一种理论、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能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永葆生机和活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

与时俱进主要是指随着时日的变迁,人的认识、人的精神面貌应该不断的前进、变化和更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个重要论断不仅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也深刻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实际。与时俱进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前进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丰富和发展;后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恩格斯也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2]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这句话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两层意思。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品质。

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不应是人民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而应该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揭示时代主题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获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超越,并让新的时代来重新审视自己,检验自己,并赋予自己以新的内容与新的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生活中,始终关注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进自己的理论学说,继续深化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革命。《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共产党宣言》阐明的思想运用于以后的革命实践并接受其检验,并且根据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共产党宣言》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在《共产党宣言》问世后,直达他们去世前,马克思、恩格斯写了不同版本的七篇序言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信仰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在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把握时代的潮流与脉搏,针对新的实际,分析活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是把握时代发展的轨迹,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在连续不断地解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的社会实践中发展;二是批判继承历史的和当代的文明精华和学术成果,在不断实行科学变革和创新中发展;三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向前发展;四是在刻苦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发展。而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品质的前提和灵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科学成果,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它又集中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的科学的体现,是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指导作用,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发展着的理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不断出现,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尤其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科学,其变化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必然要求反映这种现实的科学理论,必须关注这种变化,深入研究这种变化的动因、实质、趋势和影响,研究深藏于各种变化着的现实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不断地在理论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正因如此,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观点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应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使其得到不断完善、丰富和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今反复声明“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设想,但是他们并不希望后继者因此而“按图索骥”,从他们的著作和言论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即不拘泥于和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结论,而是学会运用马克思在遇到困难问题时所采取的反思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做法是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存在过现在也有很多。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者的致命缺陷就在于拘泥于“形式”而不是“神似”。

3、运用理论时要把一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规律的考察都是以西欧为蓝本的,但是他们始终反对把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上升为世界历史的普遍形态。他们认为西欧资本主义

的发展只是资本主义规律的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形态,是西欧传统的表达,它不可能取代其他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更不能消灭其他地区民族传统的独特性,其他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只能是该地区的具体条件、民族传统演变的产物。马克思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正因为如此,列宁曾今说过:“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5]正如当今中国的发展,是根据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自己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那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对理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把自己创立的理论当成是一种让人顶礼膜拜的“贡物”,而是同国际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产生理论,又将理论回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使它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及时地验证自身、补充或修改自身并又及时地指导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实践的批判,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际地反对现存的一切事物。这种实践本身的批判,反过来也造成马克思主义自己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的独特的实践性本质,使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自觉要求和内在品质。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总结变化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四、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发展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理,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种理论的命运如何,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回应自己时代的挑战、满足时代的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绝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力量,同时也是所处时代的召唤和吁求。理论要反映时代,最重要的是要回应时代的各种挑战,不断

篇二:教师如何与时俱进

教师如何与时俱进

----读书有感

读了《以人为本课堂质量评价方法的实践探索》、《善心善行 润泽生命》等文章,感受颇深。在商品经济浪潮下,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教师往往会感到价值天平的失衡,而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之本,全国1100万教师,教师支撑着国家的命运,许多家庭的命运,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亡。

那么,在新的时代,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呢?

首先,应具备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的观念素质,这是教师的灵魂。“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我们谈素质教育是要求教师要从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而一个人的能力有十种,即语言、数理逻辑、运动、空间认知、音乐、自然、自省、人际交往、生存、灵性与价值(思想)。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优秀生只是前两种能力比较发达罢了。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以此为衡量的依据,势必会扼杀一大批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你会发现调皮的学生是未来的画家、运动员、音乐家、哲学家??

其次,应具备以献身精神为主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教师只要精神不要物质,奉献并不等于毫不索取。我所讲的牺牲精神是指不为金钱、权利所动,能够安于清贫、踏踏实实地做一名教师。附诗一首与大家共勉“人不重我我自重,我看教师最光荣。若非教师费心血,你我才学尽是空。”

第三,应具备以精通教育科学为主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除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对教育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可以说想做好“今天”的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应具备以创新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这说明对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设想一下,一个毫无创新精神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呢?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发问,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

我只是从个人认识的角度谈教师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会相应变化。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举动才行。

篇三: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与时俱进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精神风貌。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已经走过了90个春秋。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发现,每当处在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总能站在时代潮头的前列,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而在理论上创新,从而与时俱进地进行实践创新,实现对暂时落后的理论的超越,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把理论的发展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在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都是这样。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已经渗透到中国共产党的血液和骨髓之中,成为我们共产党突出的精神风貌。

一、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身的运动”,也就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事物自己“自身的运动”过程,反映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刻。(1)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的实践需要。所以我们不能用孤立静止的眼光去认识自然,观察社会,尤其不能用孤立、静止的思维去对待思想理论。思想

理论等必须要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否则理论在为实践服务和指导时就会变得盲目,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2)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贯彻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要求,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发展,体现了其突出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关键要求——理论创新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把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为解决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去寻找思想理论武器,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进展的具体实际,作出新的理论认识和理论概括,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针对实际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提供新的理论指导。(3)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并且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既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一个重要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为谁而发展等问题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十分全面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就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实质要求——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是从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发展中抽象出来的,而社会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着的,它永远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曲折和倒退不过是事物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表现形式之

一)。这就要求反映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度的不同,直面新的实践,不断地用适应新的实践的新思想、新论断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4)惟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从而也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理论的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实践的发展,指导实践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等等。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已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先进风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惟如此, 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四、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时代要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就各种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而制定的一系列富有约束力的规则和程序性安排,其目的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解决社会家就各种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而制定的一系问题,规范社会运行维护社会秩序。(百度百科)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南京市政协主席缪合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一是工业化社会带来新挑战,如失业问题、劳资矛盾突出。二是城市


查看更多教育类相关内容,请点击教育类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