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经济学】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合集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李嘉图在认识到亚当·斯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别的前提下,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是绝对必要的,但不能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

如果一种商品是完全无用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无论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得它需要多少劳动,它永远不会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

但史密斯并不是单单用劳动来衡量货物的价值,而是制定了另一个标准。他认为货物的价值随着交换标准的变化而变化。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他认为,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了过去或现在商品的相对价值,而不是以劳动交换给劳动者的商品的相对数量。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确认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卡多给出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这里**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当谷物的**是每夸脱80先令时,工人一周得工作可以得到一蒲式耳谷物,那么当**到40先令时,他可以得到1.25蒲式耳谷物。

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亚当·斯密也会说,**因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因为拥有这种商品,在此基础上,劳动力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力下降了。【www.LIuxUe86.cOM 出国留学网】

我之所以对这一假设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是基于亚当·斯密对价值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证明亚当·斯密的双重价值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用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猎捕海狸的时间是猎鹿的两倍。

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里卡多扩展了这个简单的模型,考虑到生产狩猎工具所需的时间,并考虑到狩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

这样,里卡多首先提出了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成本考虑。李嘉图认为,**猎的猎物的价值是由捕猎活动所需的全部劳动总量决定的,这也意味着,尽管超过**,但即使交换价值下降,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仍保持不变。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的利润下降,因为他们的投资是不变的。

同时,李嘉图也实现了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个体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

【篇2】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篇3】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大卫·里卡多在外交事务上的观点与他那个时代的普遍观点作斗争。当他的国家使用关税来保护经济时,他提倡自由。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

他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时,两国之间才有必要生产商品。里卡多引用了**及其在英国和葡萄牙之间的产品:

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最大程度地简化了情况,假设两国一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葡萄酒,并在那里出口自己的纺织品。李嘉图认为这一**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因此,英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

他们生产出口纺织品所需的劳动力比自己生产葡萄酒所需的劳动力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工业部门以赚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自己的低成本产品,两国的财富不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只有通过工资购买必需品的持续**才能维持工资的持续下降。

因此,如果外国**的扩张和机械设备的引进能够以低价将必需品和食品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外国投资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购买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收入,因为商品丰富而便宜,从而刺激储蓄和促进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

按照成熟的自由制度,各国自然会把自己的自本和劳动力用于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产业。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就与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了。通过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尊重人们的创意,最有效地利用自然风雨交加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了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

同时,通过增加产品总量,使效益惠及人民,通过共同的利益联系和交流,把文明世界各国联系起来,形成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

粮食出口补贴往往会减少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但不会对国内市场产生长期影响。粮食需求的扩大将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将减少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使出口国的利润限制在实施**所能获得的最低利润水平。。

这将导致社会总资本分配不平衡——这将促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低的行业。这是最失败的税收,因为它没有补贴从本国向外国进口国提取的所有资本。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总资本分配不均。

【篇4】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年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篇5】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李嘉图出生于伦敦,系英籍犹太人后裔,幼年在英受普受教育,12岁时赴荷兰留学,2年后返英,即结束学生生活,随父经商。21岁时,他因婚姻问题和父亲关系破裂而被逐出家门。此后,他一直是一名独立的**经纪人。1797年,当他25岁时,他变得富有。27岁时,偶然阅读《国富论》,对经济学发生兴趣。

从此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问题,1809年匿名发表《****》一文,此时已成为腰缠万贯的金融家。深受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的影响。师承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和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交谊很深,他于1817年出版的名著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西密经济理论的精华,在价值论、货币论、分配论和经济发展论等方面进行了发展,使古典经济学更加成熟。该书的出版被称为“李嘉图革命”。其比较成本理论是史密斯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和修正,对外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其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并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对于经济危机、赋税等问题也有论述。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是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继《国富论》之后经济学说史上另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

里卡多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他是古典经级利论的终结者,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

其中,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包含李嘉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基础,是李嘉图的思想集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该书的出版誉为“李嘉图革命”,由此影响可见一斑。

李嘉图的工业时代是李嘉图相关理论的反映。当时产业资本正在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与旧的经济残余势力和政治势力作斗争,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贵族维护旧的经济秩序,阻碍了新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最后,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终于破裂了。

因此,李嘉图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结合自己对经济学的热爱,大胆地继承和批判了史密斯古典经济理论的发展,并做出了相应的总结,从而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从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可以看出,李嘉图反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书中的经济思想反应了工业资本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他致力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比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先进得多,这在当时无疑是有意义的。

评价一本书,往往要看它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否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李嘉图反对封建生产关系的斗争无疑反映了当时的发展要求。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热爱,他坚持通过拥护生产力的发展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并在相关著作中始终如一贯穿。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解释,但李嘉图有其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接着所说的**、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

其实,这本书得内容真的很小,但其中的思想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后来,李嘉图还谈到了许多税收原则,分类征税,分析了各种税收的**和税收对各阶层收入和生产发展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土地和劳动产品的一部分,由**控制,最终由国家的资本或收入支付。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贪赃枉法的工具。

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从书中也可以看出,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明显受到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这种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鼓吹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个人利益,是追求个人功利,即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并且宣称个人追求功利符合于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因此,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并且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李嘉图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但他站在新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了资本主义的立益。他认为,生产创造需求,供求自动平衡,这就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指出,虽然资本家在发展生产中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他们追求利润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和积累资本来发展生产,而生产的发展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在他心目中,资本主义的个人利益与生产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合理的、永恒的。他的理论与他所处的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时代这种生产意味着尽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社会生产力,他极力维护那个工业革命时代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不是没有道理的。

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创造价值,而不是消费价值。比如,当我们手头不是太宽裕的时候,是不是要买辆车呢?

如果买车只是懒得走路或挤在公交车上,那么就是消费价值;如果买车能提高我们的行动效率,有助于我们的工作,那么买车就是创造价值。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应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假手于人,从眼前来看,需要支付金钱给他人,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最大化自己福利的正确选择。

【篇6】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2010200017保险班李清质

内容摘要与背景: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终结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西密经济理论的精髓,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顶峰。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李嘉图的经典代表作,曾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了《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交易所经纪人。12岁时,我去荷兰商学院学习,14岁时,我和父亲一起从事****。1793年,他独立发起了**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然后学习数学和物理。

在成为经济学家之前,里卡多首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这导致李嘉图从更为商业的角度,用更为商人的思想去研究经济学问题。李嘉图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到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蔓延到各个领域。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实行自由**。在国内,要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租金,减少资产阶级的利润。

在国际上,商品成本不断上升,英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在政治上,社会矛盾成为资产阶级和政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李嘉图的思想形成密切相关。

一、李嘉图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所有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李嘉图在认识到亚当·斯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别的前提下,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是绝对必要的,但不能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

如果一种商品是完全无用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无论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得它需要多少劳动,它永远不会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

但是史密斯并不是单单用劳动来衡量货物的价值,而是制定了另一个标准。他认为货物的价值随着交换标准的变化而变化。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他认为,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了过去或现在商品的相对价值,而不是以劳动交换给劳动者的商品的相对数量。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确认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卡多给出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这里**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当谷物的**是每夸脱80先令时,工人一周得工作可以得到一蒲式耳谷物,那么当**到40先令时,他可以得到1.25蒲式耳谷物。

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了呢?亚当·斯密一定说过,****了,因为他的标准是谷物,而那时,工人们一周得劳动所得谷物的数量增加了。亚当·斯密也会说,**因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因为拥有这种商品,在此基础上,劳动力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力已经下降。

我之所以对这一假设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是基于亚当·斯密对价值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证明亚当·斯密的双重价值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用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猎捕海狸的时间是猎鹿的两倍。

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里卡多扩展了这个简单的模型,考虑到生产狩猎工具所需的时间,并考虑到狩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用一个打猎工具(机器)打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个打猎工具在每种动物身上的价值就越低。

这样,里卡多首先提出了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成本考虑。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的利润下降,因为他们的投资是不变的。

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里卡多反对史密斯的工资决定价值的理论。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二、伸向全球的“看不见的手”——自由**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

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以及它们的产品:

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

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持续**,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

因此,如果对外**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

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

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

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

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因此,如果英国谷物的**是每夸特4英镑,法国的谷物**是每夸特3英镑15先令,那么10先令的补贴最终将会使法国谷物的**降至3英镑10先令,英国的谷物**也会继续保持在4英镑。每出口1夸特谷物,英国就需要支付10先令的税。

法国仅从进口的每夸特谷物中获得5先令的利益。因此对全世界而言,每夸特谷物就会损失5先令。这种资金分配会引起产量减少,或许并不会减少谷物产量,而是会引起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产量的减少。

李嘉图认为,任何商品的进口补贴都会出现小幅度降低货币价值的趋势。无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出口,都会使出口国出现货币减少的趋势。税收提高了商品的**,税收往往会减少出口,阻碍货币流入,这就是税收产生的一般影响。

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不干涉对外**,实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三、李嘉图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

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

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

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

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受损,工资水平重新**。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

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地租也**。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

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篇7】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查看更多经济学相关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