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和谐社会】

篇一:十八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十八大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们看到,党进一步把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党的建设,政治体制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等等许多问题。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民生问题是何时都不能轻视的一个问题,对此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党的十八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全面部署,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建设,坚决反对腐败,密切关注民生,改善医疗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受教育水平等等,在十八大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篇二:和谐社会与心理学

和谐社会与心理学

摘 要: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 , 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心理学出发, 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 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和谐 心理学 自我和谐 人际和谐 和谐社会

一、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的特点已经有了许多的描述, 但和谐本身的含义是什么, 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以及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和有效构建和谐社会, 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从字面上看,“和”与“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中文字, 但它们的含义却有很大的相似点。把“和”与“谐”连在一起, 即“和谐”是指各组成部分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 即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西周时期, 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主张在“不同”的多样化和谐中求稳定求发展, 断言单一性的“同”无助于事物的发展, 只有多样化和谐才是事物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源泉。具体来说, 和谐本身有两层含义, 一是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是这些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之间又可以非常协调地整合在一起。实际上, 无论是心理和谐, 还是社会和谐, 最终都落实到个体能否接受存在差距这样的事实。心理和谐主要指个体能够接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实际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而社会和谐则还包括接受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因此,心理和谐即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和谐。具体而言, 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表现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 但均可以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内。心理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

同样, “和谐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 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 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 , 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就是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 致力于:(1)通过政策、法律、市场等形式和机制确保社会各个阶层、团体、个人之间的差别, 特别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别, 一方面符合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原则, 但同时又能够保持在一个能够被最广大的群体所接受的水平上,避免过分的两极分化;(2)社会能够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均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提高或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3)通过对个人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引导和教育, 培养个体的进取心和挫折承受能力, 从而提高增进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力。 换言之,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社会提供个体达到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与自然和谐的物质和政策环境, 但这些方面的努力需要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并调整其认识和社会行为。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努力应着眼于三个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方面, 即: ( 1) 澄清影响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与环境和谐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政策、规则、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 2) 为政府制定政策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建议, 以确保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个人、团体的需要,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 3) 廓清各种人际差异( 社会地位、收入、受教育水平等) 、团体差异( 资源占有、收入差距等) 对个人的影响, 总结人们对各种差异的耐受程度和影响因素。[1]

二、和谐社会的三个层次

就个体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言, 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不同的空间里面,如下图所示。首先人生活在自然空间里面, 包括不同的物种和不同的物理环境。很多学科, 包括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对和谐社会的探讨都包含了同样的内容, 即人或者社会各个阶层同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存在差别, 但也需要与它们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 也涉及社会的生产方式,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前者更多受到个人因素( 如环保意识、个人需求) 的影响, 而后者则更多受到社会政策、法律、制度( 例如对企业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环境影响的强制性约束) 的影响。

人除了要跟自然打交道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跟他人打交道。把自我看作独立的个体,他一定跟其他人发生关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达到人际和谐? 从和谐的概念来讲, 人际和谐包含以下三种不同的含义: 首先, 个体与有着不同关系的他人( 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 保持恰当的亲密程度及接受、合作的程度, 并且在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之间能够灵活协调。其次, 人际交往的双方在社会地位、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和差别能够被彼此所接受; 第三,人际交往双方可以接受彼此在社会地位、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最后,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就是个人自己内心的和谐。如果达到了和谐社会的状态, 但每个人的内心却充满冲突与不满, 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某个地方每一个人都很高兴、很和谐, 那么这个地方构筑和谐社会就有了重要的基础。内心的和谐指的是内心的需要、要求和目标已经实现, 或感觉到能够或即将实现, 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是满意的, 能够接受目前的状况与自己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个人的内心和谐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三、自我和谐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 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等。首先一个人要达到自我和谐, 要身体健康, 其次还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现在有些地方的社会治安不好, 想在这些地方建立

和谐社会何其难也,因为人们基本的安全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还有些地方人们的基本的温饱问题、住宿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最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讲, 要想达到自我和谐, 有很多最基本的因素。社会要为个人提供基本的保障, 尊重个人价值选择, 各个阶层间相互开放, 平等进入。也就是说, 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应该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 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进入的机会。社会公正及资源配置的原则应该有法制约束。这些都是从外部对自我和谐有影响的因素。另外还包括尊重个人价值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障碍, 之所以会出现个人不和谐, 是因为他感觉到内心的需要没有办法得到实现, 或这些需要即使得到了实现, 也得不到社会的赞许。因此对每个人的选择的尊重程度越低, 要达到自我和谐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对每个人所做的个人选择, 只要不违法、不害人, 都尊重、接受。

四、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和谐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人际和谐。人际和谐的特点包括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能够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 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人际和谐或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 不仅能接受自我, 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 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 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能与所生活的集体融为一体, 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 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 积极的态度( 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而对于与自然和谐, 从个人层面讲是个人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从社会层面来讲, 主要是从政策、法规上进行保障。[2]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贡献

心理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揭示影响个人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心理健康的因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 直接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其中人力资源实际上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人际交往上的成功以及如何保持自我的和谐。同时,心理学还可以为各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心理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贡献。首先是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既包括个人的适应, 也包括对各种差距的接受与容忍, 因此是和谐社会的标志性特征。心理学研究应该揭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内涵、影响因素、促进健康和幸福的方法与途径, 等等。[3]

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二个领域涉及个人的成长与成功, 即不同的个体, 依据其个人素质( 包括能力结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学习什么专业) 最容易获得成功, 以及不同年龄、职业的个体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等。重视和尊重个体差异,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说, 和谐社会中就不能有个性, 实际上我们讲的以人为本, 这个“人”就是有差异的人。以人为本的完整、准确的描述, 应该是“以各不相同的人为本”。即不是以某个人为本, 以某个特定的人为本, 而是以各个不同的人为本。[4]

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三个领域涉及团体动力学, 即不同社会团体( 阶层) 的内部如何有效交流与沟通以及不同团体( 阶层) 之间如何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处理好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基础, 自我和谐是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也会影响到与他人以及与自然间的关系, 即和谐社会的三种和谐——个人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和谐及人际和谐。而且, 所有的社会进步和政府的努力都需要通过人的感知来

起作用, 都要通过受益者真切的感受而起到作用。[5]

参考文献:

[1] 金应中.构建和谐世界: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N].解放日报

[2] 蔡守秋.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J].新华文摘

[3] 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4] 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N].光明日报

[5] 林崇德, 俞国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与道路[J].心理科学

篇三:和谐社会的三大要义

和谐社会的三大要义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两大执政理念:第一是科学发展观,第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具有三大要义:

◆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爱护自然,就会有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鸟语花香;反之,人与自然不和谐,人类就会品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增多、艾滋病泛滥、禽流感爆发、暖冬现象等等。人与自然不和谐最终会造成地球毁灭,到那时人类将是自己亲手埋葬自己。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才会有友谊、尊重、理解、支持、爱情,才会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感动,才会有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的温暖;反之,人与人之间不和谐,轻则相互敌视、相互抱怨、相互吵架,甚至拳打脚踢;重则表现为坑蒙拐骗、犯罪。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表现在国家的意志上,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颠覆,甚至无休无止的战争,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问题、伊朗问题,等等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和谐,而这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造成的。

◆ 人与自己的和谐

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只有和自己相处好了,才能够与他人友好的相处。人与自己的和谐,表现为自己每天心情愉快,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世界;反之,如果自己身心不和谐,轻则表现为郁闷、沮丧、痛苦、烦恼等一些心理反应;重则表现为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人的健康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心理健康,第二是身体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有四大标志:第一是身体和情绪十分协调;第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第三是有幸福感;第四是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如果你达到了这些标准,就说明你是一位心理和谐、健康的人。

张国荣是很多人的偶像,他拥有金钱、名誉、地位,拥有众多的粉丝爱戴他,但是唯独没有一样东西——就是积极健康的心态,最后导致了他的自杀。所以,人的和谐是所有和谐的基础,如果自己本身不和谐,就不可能和别人和谐,也就不会和自然和谐。


查看更多和谐社会相关内容,请点击和谐社会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