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ustzx.com--高一作文】

篇一: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含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

一卷 选择题(50*1.4=70分)

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A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5、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 C.汉 D.唐

6、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

7、《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8、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9、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0.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说明从秦汉起,官僚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C.独主和共主本质上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独主和共主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神化君权

11.元代时期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于并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二‘行省”.此种行政区划不利于

A.中央对广阔疆域的有效管理 B.加强民族矛盾激化下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C.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 D.增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趋势 12.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13、观察右图,不能从图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 B.御史大夫直接对皇帝负责

C.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D.太尉一职掌管国家军队调动

14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5、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

“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6.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1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

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9、《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20、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远的《官场现形记》中描述了官场的一种现象,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的“年谊”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 C.同乡的举人或进士D.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21、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2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23、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等级 B.血缘 C.嫡长子继承D.世袭 24、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

2

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25、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

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原所在诸侯国的国名 B.因功得到的封地 C.商朝的王室D.国王的赐姓

26、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27、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A.御寒功能 B.标识功能 C.装饰功能 D.遮羞功能

28.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度 29、右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A.毛遂自荐B.立军功授爵

C. 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 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清代公布殿试金3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 皇权的不断加强

31.经过专题一的学习,小梅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出错的是 A.周武王与分封制 B.秦始皇与“焚书”“坑儒” C.汉武帝与内阁D.元朝与行省制度

32、《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3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3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

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4、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35、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C.元朝的行省制度D.唐宋的科举制度

36、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

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7、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

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38、“??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

45、《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

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

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

现象突出说明 出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46.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

3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

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

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C.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D.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40.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47.“国家至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饲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

之者又一一人,是一官而又二人者,无事而食也,且其莅官之日浅,而闲居之日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长,以其莅官之所得,而为闲居仰给之资,是以贪吏常多而不可襟,此用人在大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弊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时代是 41、《中国长城史》指出,我国长城始建于战国。秦朝修筑万里长城时利用了的战国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宋朝

长城是( )

4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A.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 B.赵、魏、韩三国北方长城

制度的废除,最大的消极影响是 C.秦、齐、楚三国北方长城 D.赵、燕、齐三国北方长城

A.司法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B.行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42、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

C.决策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D.军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

49、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

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 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 ③秦朝

之失,其专在上”。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 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能同意的观点是 A. ①②④ B. 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A.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 43.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

B.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 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

C.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 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

D.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 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

50、《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A.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B.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C.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D.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44、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

① 孔子倡导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

③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 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 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这表明

A、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B、元朝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

二卷(30分)

C、元朝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D、元朝选拔人才注重民族和门第区别

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

4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5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参考答案

5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

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篇二:山西省曲沃中学2016届高三上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第Ⅰ卷 单选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2、“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3、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4.“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5.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6.《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造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议会制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7.《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朝的“维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比较完备的宗法制B.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C.确立尊卑分明的礼乐制D.创立权力至上的皇帝制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D. 御史大夫

10. 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11. 据江苏籍地主沈梓《避寇日记》载:“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避难之后倘有房屋、货物、田产,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究。住租屋、种租田者,虽其产主他徙,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这反映出

A.太平天国放弃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B.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C.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 D.《资政新篇》措施得到了一定实施

12.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5.“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6.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7.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 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B. 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C. 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D. 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

18.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

并且严令申明:“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种现象说明

A. 太平天国已经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B. 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C. 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

D. 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

19.“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21.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由抽签选举产生,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有( )

①人民主权 ②轮番而治③比例代表制④少数人的民主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法庭判案的依据是( )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

23.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中的敌后战场抗战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2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25.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26.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27.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28.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29.假如你有幸游历古代希腊的城邦,你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A.公共场所的演讲和辩论B.奥林匹克运动会 C.皇帝出行时壮观的场面D.美轮美奂的雕塑

30.“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原则不包括

A.不得缺席定罪 B.无证据不定罪 C.不得因言获罪 D.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1.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引向一个目的,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美德,叫作正义,这个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说明

A.雅典城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B.雅典城邦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雅典民主制应具备理性精神D.雅典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

32.《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3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

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 )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34.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35.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3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

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了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2)试分析 “拆卸”时期的国内背景。材料二中旧体制“已拆卸”和“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分别指什么?(6分)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39.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

篇三:湖南师大附中 高三历史月考 试卷

湖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 史

命题人:李 勇 审题人:刘国彬 谌湘蓉

命题范围:必修一全册和必修2第1-2单元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解析】答案B。此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

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

之吏”。此官职应是

A.丞相 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解析】答案C。根据“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可判断应该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

3.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

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对这一现象

分析正确的是

A.唐代地方藩镇割据,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B.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转趋衰弱

C.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D.宋朝坊市分开,导致城郭街道常年失修

【解析】答案C。顾炎武认为地方州治所在宋代以后呈现出越来越简陋趋势,主要原因是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财力有限所致。

4.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

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

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解析】答案D。储大文认为:元代行省制使地方失去天然屏障,不利于镇压地方流贼。

5.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甚至

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

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解析】答案D。罗马法来源广泛,它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

性。

6.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

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体现出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C.反映了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 D.反映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过程

【解析】答案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反映出议会对王权的更迭的主导作用,反映出“君

权神授”到“君权民授”的转变。A、D两项都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才出现,B项说法错

误。

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曾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

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

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

起义成就。”其中工人阶级最有可能利用的“国家机构”是

A.帝国议会 B.联邦议会C.责任内阁 D.工人工会

【解析】答案A。根据材料资产阶级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和工人阶级可能通过合法方

式参加的,只有“帝国议会”。

8.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

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

东西。??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

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其主要阐述的是

A.民主和专制的矛盾B.自由和专制的冲突

C.民主和自由的矛盾D.革命和民主的冲突

【解析】答案C。托克维尔对自由充满无限热爱,但他认为,民主并不意味着即能获得自

由,有可能沦为“民主的专制”。

9.据江苏籍地主沈梓《避寇日记》载:“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避难之后倘有房

屋、货物、田产,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究。住租屋、种租田者,虽其产主他徙,

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这反映出

A.太平天国放弃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B.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C.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 D.《资政新篇》措施得到了一定实施

【解析】答案C。告示表明太平天国为维护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也注意保护外出避难地

主的利益,保障其田产所有权和收租权。

10.“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

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

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

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人们对革命失望B.瑞金政府政策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中共内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

【解析】答案D。根据时间可排除B、C项,材料中反对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主张

中国革命应该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反映出在中国革命道路认识上存在分歧。

11.下图是1937年清明节时,国共两党代表共同致祭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之后的合影。第

二天《大公报》、《申报》等均报道了国民党祭谒黄帝陵的消息,而对中共派代表致祭黄帝陵

一事却只字未提。对此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国共两党间的合作貌合神离

C.民众不认同中共的抗战路线

D.说明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国共两党代表致祭民族始祖轩辕黄陵

之墓后的合影及祭文表达了“国难当头,共同

抗日”的愿望。此时国共两党正在就第二次合

作进行谈判。

12.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武汉会战 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解析】答案C。根据材料提示信息可知描述的是粉碎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淞沪会战。

13.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中国人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奇迹。下图是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对其各阶段南迁的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14.某同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曾有“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一目,与下划线标注的内容相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A.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启蒙运动

D.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解析】答案B。根据材料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思索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美妙设想。

15.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B.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建立政权阶段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解析】答案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6.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人民委员会

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获得土地和和平

【解析】答案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使得俄国经济崩溃,人们厌恶战争,要求和平,要求最基本的稳定生活。

17.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经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诞生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解析】答案C。从材料反映出的信息说明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中共执政,其它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政权。B、D本身说法错误。

18.“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的主要因素是

A.推动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阂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解析】答案D。高秉涵老人的行为体现了浓厚的“叶落归根”的民族情感。

19.建国初,毛泽东在谈及外交某重大成就时说“我们打胜了国内的反动派。但是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就是我们国外的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有朋友??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这一外交成就应是

A.确定“一边倒”外交战略 B.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与亚非各国联系

【解析】答案B。从材料“请了一个帮手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可判断出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解析】答案C。从材料中“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和“最坦诚地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可判断出中国态度。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

21.新中国外交60多年的辉煌历程,总是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地充实、发展和自我完善,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方式展示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中始终不变的是

A.独立自主和平的方针B.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意识形态至上的原则D.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解析】答案A。建国初中苏结盟,可排除B项,外交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因此C项说法错误,而求同存异方针在1955年才提出,可排除D项。我国始终没变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2.美国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指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为战后的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全球合作共同干预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解析】答案C。“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反映出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迪安·艾奇逊的烂苹果理论是遏制苏联的理论,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美苏“冷战”政治博弈的缘起,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故A、B、D项正确。烂苹果理论主张稳定资本主义欧洲以对抗社会主义势力,而非全球合作,故C项理解不准确。

23.下图是二战后某国际组织成员国(黑色为成员国)示意图,下列符合此示意图所反映的信息的是

A.两极格局对峙下阵线分明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解析】答案D。从图中成员国主要分

布于亚非拉地区和南斯拉夫可知,因该

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

24.1963年,尽管遭到了美国的反对,法国政府还是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1964年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新中国建交。这反映出

A.法国力求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雅尔塔体系正面临破溃的危险

C.欧洲与美国建立了平等伙伴关系D.欧共体的建立提升了法国地位

【解析】答案A。材料反映出在外交上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力图打破美苏规定的国际秩序,追求独立政策。

25.2001年“9·11事件”后,当时美国总统布什曾首次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它反映的实质意图是

A.美国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B.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C.美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 D.美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解析】答案B。材料中表面看是“反恐”,其实质是以此为新契机,极力构筑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查看更多高一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一作文

2024 免费范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13号-1